五大领域核心经验
关于五大领域核心经验,我们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PCK核心经验书籍,作为本次分享的内容,我们将从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数学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我以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为例,展开进行说明。
1.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首先第一部分为集合与分类,它指出物体的属性可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集合之间可以比较,感知其关系;它的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具体包含利用日常生活各种机会,引导幼儿发现事物共同特征,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根据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开展适宜的分类活动、提供多维度差异的感知操作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操作分类三方面入手帮助教师进行支持性策略建构。从模式来看,模式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序列,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世界中、识别模式可以有助于进行预测与归纳概括、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其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包含采用多样化形式将“模式”渗透与儿童的生活、依据儿童发展性特点设计活动,体现渐进性、关注模式活动中的发现与探究、讨论与表征。第三章是计数,其包含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计数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任何集合——一一对应、顺序无关、基数原则、集合的数量可以不数数就直接感知到,其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为在日常活动中渗入计数练习、运用实物或具体教具,在真实情景中促进幼儿理解计数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在计数活动中进行数学交流。第四章为数符号的运用,数字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命名数、参照数、基数,数量是物体集合的一个属性,我们用数字来命名具体的数量,其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为从小数字开始促进幼儿理解数概念、将数字与物体、动作、想法以及符号相联系。第五章为数运算,其指出给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能使集合变大(组合),而拿走一个物体会使集合变小(分解),根据数量的属性来进行集合的比较,可以根据多、少、相等来进行排序,一定数量的物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这几个部分由可以合成一个整体,其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为通过实物操作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用数运算(加和减)解决问题,基于多元表征,以多种形式促进幼儿数运算能力的发展,借助数的组成和口述应用题的方式,促进幼儿抽象数运算能力的发展。下一章为量的比较,首先确定属性特征是量的比较之重要前提,其次,他们认为语言可用来识别和描述特定属性,最后,量的比较具有相对性与传递性;其支持性策略包含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比较,体验量的差异,运用多种形式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自然环境中的寻找与描述,游戏形式中的巩固与运用。第七章为测量,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必须是不间断的或没有重叠的,即使一个物体,也有许多不同的属性特征可以进行比较与测量,了解物体的属性是进行比较与测量的重要前提。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当计量单位越小,测量的物体中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其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为发现真实生活的中的测量问题,结合日常开展测量活动、利用绘本引发儿童对测量问题的思考与测量活动的探究、通过区角材料操作,去发现与体验测量有关的内容。下一章为图形,对图形特征的分析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对图形进行分类和定义,不同的图形可以合成一个新的图形(组合),或分割成其他图形(分解),图形变化包括移动、翻转或旋转变化等,其活动提示为,提供多样化的图形示例,让儿童接触多种变换图形,引导幼儿进行更精确的图形表述,不断发展图形概念,鼓励幼儿思考、观察、预测、描述等行为探索。数学学习的最后一章为空间方位,其强调空间方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详细地表明方向、位置和路线等,描述位置和方向的方位语言很重要,他们常常是相对的,例如前后、上下、远近等,视觉图像:大脑当中的视觉图像可以用来表述和操作图形、方向和位置等,其支持性策略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帮助幼儿感知并认识方位,创设一些游戏情景,提供适当的区角材料,图片、迷宫等,帮助儿童巩固对于空间方位的认识,关注幼儿认知空间方位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渐进式多样化的活动。数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教师掌握好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有助于帮助教师快速发现幼儿能力薄弱点,以此帮助幼儿进行深度探索与学习。
2.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其次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其对应的指南是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他强调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方面。从人际交往来说,其对应的指南为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其也对3-6岁儿童人际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亲社会行为来说,其对应的指南为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其包括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助人行为、同情心以及社会功德行为。从社会认知来看,其对应的指南为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它从对他人的想法与观念、社会事件与社会规则、社会角色三方面进行分析。从归属感来看,其对应的指南为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与景观,其对3-6岁儿童的发展年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整合。
3.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第三部分从健康来说,主要强调教师如何运用教育策略推进幼儿健康能力的发展。从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来说,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地时间和多样化活动方式,根据儿童身体控制的不同运动水平设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指导策略,以动态平衡练习为主,静态平衡为辅,兼顾上下支撑平衡能力发展。从身体移动能力与平衡来说,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身体移动能力的时间、场地和运动设备,鼓励学前儿童自由探索和练习身体移动能力,通过环境和任务因素的改变,提高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针对不同动作发展水平,教师提供有针对的鹰架支持,加强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练习中的保护,身体移动与其它领域的整合和延伸学习。从器械操控能力来看,教师要提供适宜的物质保障、以及多种学习的机会。从生活自理能力来看,强调教育内容以自理为核心,兼顾认知、情感方面,同时体现年龄特点,教育支持鹰架体现针对性,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激发生活自理动机,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前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加强精细动作的联系,提供具有支持性的环境,家园一致的生活自理能力——习惯养成。从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来说,强调教师要创设安全的活动环境,并开展各种活动。最后,从情绪管理能力来看,强调教师要优化人文环境,合理运用各种媒材——绘本,开展各种活动,针对不同动作发展水平,教师提供有针对的鹰架支持,加强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练习中的保护,身体移动与其它领域的整合和延伸学习。
4.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从科学学习来看,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育策略,首先为观察,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关注观察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与运用观察方法——比较观察、特征观察,组织不同类型的观察活动。从分类来看,要帮助学前儿童积累有关自然事物特征的经验,引导学前儿童发现自然事物的相同处与不同处,提供适宜的分类物体和材料,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发展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指导学前儿童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预测与推断来说,强调要关注、肯定学前儿童表现出的预测与推断行为,拓展、深化幼儿的预测与推断。从记录与交流来看,鼓励学前儿童进行适当记录与交流,鼓励学前儿童多形式记录与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基于学前儿童记录与交流的观察,给予适宜指导,将记录与交流的核心经验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最后,从事物与现象出发,支持学前儿童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与物质材料,鼓励学前儿童对探究对象进行记录与交流,引导学前儿童关注事物的外在特征到思考本质属性。
5.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从语言学习来说,强调教师的教育策略,包括构建积极的语言交往环境。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儿童谈心谈话经验的发展,善于提问和推进儿童谈话等。从辩论学习的核心经验来说,强调要选择合适的辩题、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引出辩题、帮助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并注意话语均衡等。从语汇学习的核心经验来说,强调文学语汇感知与理解的促进策略——聆听,其次强调文学语汇创意表达的促进策略——经验储备与榜样示范。最后是文学形式学习的核心经验,强调儿童与多种文学形式互动的机会、并借助多种方式促进儿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运用多种活动类型共同促进文学形式核心经验的形成与发展。
6. 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最后,从艺术学习的核心经验来说,强调基于核心经验,把握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回归儿童真实生活,倡导主动发现的艺术学习,创设富有美感的艺术环境,倡导体验式艺术学习,以游戏化的方式有效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与创造表现。从感受美来说,包含音乐与艺术强调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美育契机、直接感受、自由游戏,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实践、传统民俗。从表现美来说包含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并进行表达表现,选择与学前儿童成长相契合的绘画内容,给予学前儿童充分表达与表现的机会。最后为创造美,强调创造性的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想象和创造——合成、创意写生,在与其他领域教育的融合中培养儿童创造美的能力,最后,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进行多元化评价。
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能够帮助教师快速掌握相关策略,判断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为儿童发展提供支架做准备,亦有助于帮助教师进行自身能力的建设与专业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