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提到课程领导力,我们很难理解这个单独的概念,似乎课程这个名词很难作为领导或者领导力的主语。如果说为课程领导力加一个主语,我们很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教师课程领导力园长课程领导力,而我国的教师课程领导的概念则是教师领导理论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追溯教师领导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教师领导力发展于分布式领导理论分布式领导理论又源于欧美领导力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最初的领导力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 20世纪30年代开始, 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领导者的特质研究, 其核心观点认为领导力与人的某些特质有关。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开始, 主要进行的是领导风格理论的研究,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领导效能与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有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出现领导情境/权变理论, 认为有效的领导受不同情境的影响。80年代以来则是变革型领导力理论占据主要的地位。

二十世纪以来美国领导力理论研究特点的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

首先,研究方法上看, 过于偏重于定量分析。领导力理论的一些研究结论有着非常充分的心理、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较之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理论更为可靠。但是, 定量分析对理论系统的创建具有局限性。它过于依赖可操作性, 忽视了语言和情境, 并试图把现象简单化。把现象分割成局部, 单独进行研究, 因此忽视了总体。这是导致对领导力深入研究时其理论系统自身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

其次,研究过程看, 领导力理论发展始终与实践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各个流派的领导力理论, 在确定理论框架的大致形态后, 基本过程是:确立基本假设, 构建分析研究的基本模型结构, 组织开展定量的科学实验, 同时, 按初步验证后的领导力结构模型, 设计领导力的测评问卷, 开展领导力的评估, 提出改善领导力的对策和手段。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理论特别具有实用的价值。但由于实践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所以新的实践活动及分析实践手段的变化, 又容易引起理论的变化, 而理论假设、边界条件、理论模型及变量参照系统的微小变化, 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有时甚至引起原有理论发生根本变化, 这是导致领导力研究重点、研究结论多变, 不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最后,领导力理论自身的发展看, 领导力的理论是在与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科学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比如, 特质理论起源于早期美国功能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强调要分辨人的行为的目的本质, 需要依靠心理测试, 可以通过心理能力考试选拔特殊的人。把个体差异与权威岗位的高效工作业绩联系起来, 形成了对领导力特质的最早研究, 产生了特质理论。领导力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内容来源于对政治人物的关注, 这也使领导力研究不得不与政治学、社会学等紧密结合。所以, 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 一方面为领导力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推动了领导力研究不断深化;另一方面, 由于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汲取, 也增添了领导力理论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 甚至无法使用同一语境, 使理论的一般性融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一,将学校领导等同于校长及其英雄行为,其他人只能扮演次要、支持的角色;第二,有关领导的论述多集中于组织结构、功能、制度和角色,而很少关注领导实践,即使关注到后者,也只是注重探讨领导者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第三,对领导实践的关注是残缺的,只注重领导者及其个人的英雄行为,忽视领导者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第四,对领导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其结果,事实上,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领导行为也可能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