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与前些王朝相比,明代史学名著不如唐、宋多,哲学思想方面是在宋代基础上的发展,宗教的地位降低;但文学方面较前有了大的发展,科技著作增多。
一、哲学思想
明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程朱理学,明初统治者极力提倡儒学和程朱理学;中期以后,主观主义的王阳明理学兴起,并有了李贽的反理学思想。(明初通用程朱理学,无新内容,从略)。
1、王守仁的心学。
王乃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多次率军镇压农民起义,认识到意识思想控制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在东南、贵州等地聚众讲学。
王守仁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①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又认为“心外无理”,即“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在王守仁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比如,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王守仁却认为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 再如,有一次,王与友人游山,友人指花草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吾心亦何相关”?王守仁说:“你没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变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就是行动。
②致良知。王守仁学说的政治意义,在于把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论证为人心所固有的“良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致知格物,关键不是通过实践而是靠心中体验来“体认”道德伦理;“格物”,就是纠正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于道德伦理。“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王守仁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之心,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在这里是人的本性、人性,超阶级的,不完全错]
③“去人欲,存天理”。王守仁也和朱熹一样,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因此,他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
2、王艮和泰州学派
王艮(1483年――1540年),出身于泰州安丰场煮盐的灶丁家庭。
王艮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把“良知”看作人们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先验的道德观念,并且将王守仁的“致良知”发展为“复初说”。他认为,要治理天下,首先要端“本”,搞好个人的道德修养,即所谓“诚其心”。王艮的“复初说”,实际上是一套修身说。
王艮还从主观唯心论出发,提倡“明哲保身论”。
王艮长期在下层人民中讲学,特点是“多指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他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著名命题。这种思想不仅容易为下层人民所接受,而且给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打开了缺口,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王艮创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泰州学派。
3、李贽的进步思想
李贽,福建泉州人。李贽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亲身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写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至死,著作也被列为禁书。
李贽的进步思想,集中表现在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对孔子的迷信。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著名理论。除统治者尊孔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名句。李贽认为孔子“无学无术”,除了能大量饮酒外“其余都与大众一般”(焚书)。把作为圣典的孔子学说六经之类,看作是史官的“赞美之语”和弟子们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作为一种学说可以,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直接触动了理学的祖师。
李贽的批判锋芒,还接触到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直接批判了理学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圣“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不应划分贵贱高下;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男人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反对禁锢人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个性。有了朦胧的平等、个性思想。
李贽还有文学创作上的“童心”(原始,真心);反对抑商等等。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但后来被政府以“敢倡乱道”为名迫害,削发为僧,不久又被逮捕,死在狱中。
李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代。他这种反对封建束缚,朦胧地要示平等和发展个性的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二、文学艺术
小说
明代文学,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家们在元代话本和杂剧基础上加工创造,产生很多长篇章回小说和话本。
1、章回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取材于三国史,加以文学描写,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刘备为正统,曹操为反面,吴为辅助,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名著。
《水浒传》,施耐庵著。取材于北宋末年梁山泊宋江三十六人起义的事实,描写了一百零八人的不同境遇,性格。把宋江的结局处理为招安,征讨,与史实不符,是封建作家意念的产物。
《西游记》,吴承恩著。取材于唐僧玄奘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沙僧、八戒等形象,歌颂了反抗精神。熔事实,神化于一炉,生动形象,描写独具一格。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著,真姓名不可考,成于万历时。以水浒传中的西门庆作主角,以“武松杀嫂”为题材,描写了明代官僚商人,地主合一的西门庆的腐化、恶毒,封建制的黑暗。由于有淫秽描写,历代都是禁书(朱星研究的论著可参考)。
2、话本的改编——拟话本(短篇小说),即将宋之话本改编成小说体裁,最著名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内容广泛,抨击封建官僚、恶霸、纨裤子弟的种种罪孽,歌颂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下层人民;两拍描写工商业者,写了他们在贪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的生活处境,反映了明代城市经济的风貌。
戏曲 明中叶后,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如康海的《中山狼》,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徐渭的《国声猿》等。但是,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神奇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诗文 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他们的作品都是唱和应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艺术上呆板平庸。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单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在内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企图以摹拟古代优秀文学,取代充满官僚习气的台阁体。正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之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提倡唐枕头古文,认为秦汉与唐宋文章各具时代特色,反对谤伤唐宋诸名家。“公安派”以湖广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史弟而得名。他们与复古派针锋相对地提出,文学是发展文化的,各有时代特点。
绘画 明初,宫廷画家居画坛主流。宣德时,浙江钱塘戴进,追学南宋画院李唐、马远画派,下笔严谨,雄浑劲健,艺苑风靡,学者群起,人称浙派。成弘时,湖广江夏人张伟又建立了浙派的支流江夏派。明中叶,除山水画外,还有著名的花鸟画家林良吕纪。15世纪中叶,江南沈周、文徵明、唐寅、伊英“吴门四大家”,崛起。嘉靖时,杰出画家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明末画坛以董其昌的松江派为中心。
三、科学技术及其他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明代科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本草纲目》全书共分五十二卷,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六十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全书共收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由李时珍总结民间经验而增加的有三百多种。书中还附有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插图一千多幅。《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约六十万字,讲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及荒政十二个部分,举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等,应有尽有。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到制盐、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颜色;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锻铸,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车船、朱墨、珠宝等的制作,无所不载。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地理著作。
建筑 北京皇宫(今故宫)是明代建筑的突出代表。
明代佛塔和陵墓,多不复用易腐的木材,改用砖石建筑。南京报恩寺琉璃宝塔,山西洪洞县霍山广胜寺飞虹塔等,都是用琉璃砖砌成。北京昌平定陵,就职一座用大理石、汉白玉和砖砌成的地下宫殿。
明代园林造景,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因地制宜,开池堆山,种花木、建亭榭,巧夺天工;而且能借回廓曲院分划空间,使结构复杂,形成了“景外有景”,“园中有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等,以幽曲明净、精巧秀丽著名。明末计成的《园冶》,就是一部江南园林建造的经验总结。
四、史学
1、《元史》,明初编,
2、《宋元通鉴》,毕沅著,
3、《永乐大典》 永乐年间,明成祖国敕令大臣解缙,组织三千名文臣儒士,历时五年,编纂成《永乐大典》。它辑入了明以前图书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戏剧、平话、天文、地理、医卜、农工技术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全书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虽为类书,也把古籍整部,整篇、整段抄录,使很多古书由此得以保存。譬如旧唐书,旧五代史, 明以前不少正史已散失,后从永乐大典中整理出来,乾隆时列入,共为二十四史。原书编成后有正,副本各一套;正本早已丢失,副本存北京皇史宬,但在八国联军入北京时,被毁坏,并被抢走一部分。至今共有三百册,国内占三分之二。
五、明代的礼制和生活习俗
参考文献
1.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2. [清]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年。
3. [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4.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1年。
5.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6. [明]谈迁《国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
7. 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9. 郑天挺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年。
10. 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齐鲁书社,1983、1984年。
11.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
12.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
13. 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
14. 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 丁易《明代特务政治》,北京中外出版社,1950年。
17. 王其矩《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
18. 傅衣凌《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书店,1961年。
21. 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22.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3.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4.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936—1953》,三联书店,2000年。
25.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
26.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
27. 唐文基《明代赋税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8.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9. [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
30.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31.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3年。
32. 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3.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
34.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 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36. 张维华《明清之际的中外关系》(上编、中编),齐鲁书社,1987年。
37.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8.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1年。
39. 孙尚杨《明末儒学与基督教》,东方出版社,1994年。
40.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41. 陈宝亮《明代文化历程新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 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44.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45.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
46. 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