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宋代的思想文化
主要是宋代文化。陈寅恪指出:“天水一朝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流世,造极于赵宗之世”。按其所指,一是理学中的心学,一是史学中的《通鉴》。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整合(定型)时期。
一、理学
理学也称道学,是以理、道为哲学范畴,探讨“性命为理”的学说。理学以儒为主,兼收佛道有关理论,从儒经出发探讨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构成等哲学问题,是新儒学的一个学派。形成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明末清初衰落下去。
对理学的考察不应当以唯物、唯心学标准,而应跳出此臼,按理学自身的发展顺序,分为用“天益”探讨的一派和用“心理”探讨的一派,以及反理学一派。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1017-1073),道州(今湖南道县)濂溪人,初步建立一套探讨宇宙本源、万物生成、人性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依据道家学说《周易》等著《太极图说》,以“太极”为宇宙本源。太极动、静产生阴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五行,五行(五气)推移变化形成宇宙万物。
邵雍(1011-1077,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依据周易创立新的“象数学”,提出“天地变化,道存物生”,与周敦颐说接近。
张载(1020-1077),眉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字子原,人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提出“气”是万物本源,气聚为太虚(天空),生成万物,气的变化归于“道”。
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洛阳人。周敦颐的弟子,有《二程全书》,“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彖体贴出来”。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提出有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识等。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人,著有《朱子语类》、《旧书集 》、《晦庵文集》。继承了张学说。兼收其他学派,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天下指无理不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语类卷三)。
以上是用天道解释宇宙,人性的一派。
陆九渊(1139-1192),江西金溪人。以儒为主,吸收佛教禅宗,强调内心觉悟,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为“心学”派。著名论断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全集二二)。曾与朱熹在鹅湖辩论天理、心理,称“鹅湖之会”。
上述两派都是理学派。同时还有理学的陈亮和叶适,以“物”作为最高哲学范围,“显宇宙无非物”(陈亮),“夫刑于天地之间者,物也”(叶)反对抽象的“理”说。
金朝王若虚著《道学渊源学》。赵秉文之传播程朱之学,被称“斯文盟主”,赵复、姚抠、许衡、窦默也传播理学,建太极书院。但只是传播;没有加进新内容。
宋代理学有三个特点:
一是探讨义理心性为主,大都以“理”代表精神,以“气”代表物质,由此一对哲学范畴出发,探讨精神与物质、人类、社会的本源的问题。抽象思辩能力超过了旧儒学(此前具体,过分注重实用)。有了思辩哲学的风格。
二是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命题,朱子语录:“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致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提出“对”的普遍存在和转化,试图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问题,更具思辩哲学风格。
三是以论证伦理道德的合理性为目的,理气观,人性论等论述都是准备,都是前提,都以伦理纲常为归宿。试图通过理学的探讨使自然道德化,又使道德自然化。
附:①理学兴起于北宋,盛于南宋理宗时,但《宋史·道学传序》说“道学兴于宋,而宋弗室于用,甚有厉禁者”,如韩佗胄理学。远不如明代理学地位高。 国为尚末被官方使用起来,理学本身在宋代尚在发展。
②“存天理,去人欲”不是压抑人性的禁欲,而是反对奢侈的节欲。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是原始的解释。后常被贱人作极端化的理解,不符合宋儒的原意。
③陆象山的“心即理也”,通过内心反省来理解宇宙,人性等问题,与“天理”相辅相成,并且有此“天理”更极的意义,注重内心自我,可以启示启蒙思想。与明朝王守仁,“心学”,后来李 、龚的“意心”同属启迪自我意识的一派。是理学中思辨层次最高的一派。
4、不用唯物、唯心来划分,是因为这个标准不符合理学各派的特点,甚至唯物,唯心难以用来解释中国古代思想史。而且,古代所谓唯物主义看问题只偏留在具体的物上,唯心主义则要进一步探讨事物的共同规律(万物本源),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找也能是“心”和“天”。但毕竟 唯物主义深一层,是深层时主观的失误。古代思想的精华在所谓唯心主义理论中“心学”与这一派有相似之处。叶适、陈 的反理学理论讲“物”,是较低层次的理解。
二、史学
1、通史与当代史
《资治通鉴》。294卷,司马光编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止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北宋建立之前,共十六代,1362年。该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与治乱成败安危之际”为主要内容,对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则很少记载。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说:“夫吾用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治通鉴一书,尤为前杰作。实际是评价此书为史学研究著作,而非通常的史料文献编集之书。
《通鉴记事本未》。239篇,南宋袁枢著。因资治通鉴按时间编写,常有一事分散数卷之中的问题,查阅不便,袁枢以类推例,改编为本末体。自此,本末体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
《续资治通鉴长编》。500卷,李焘著。仿续《通鉴》记,北宋之事,“长 ”即《通鉴》草稿,谦词也。篇幅繁芜,不限政治史。原书已佚,后从《永秋典》中辑出,后人作《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李心传著。续接长编,记南宋高宗一朝之事。李心传还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是《 系年要录》补充。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徐梦莘编。按年月纪徽、钦、高三朝于金人交往的有关资料。
《通志》。200卷,郑樵著,“三通”之一。分纪、传略,其中“二十略”(相当于“志”)是全书精华,氏族、六书、七音、都 、昆虫、草木等为此前所没有。
《宋会要》。500卷,“会要”是当朝史官收集当时诏书奏章原文,分类排 ,史料价值很高。现在《宋会要辑事文》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今人配作《补记》一册。
2、方志
全国性方志四种: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王存《 丰九城志》十卷,王象之《舆地纪胜》200卷。
都市二种:《东京梦华录》10卷;《梦梁录》20卷
地方性方志十几种,主要有:范成大《吴郡志》50卷、梁志家、陈傅良《淳熙三山志》50卷、罗愿《新安志》10卷、施宿《嘉泰稽志》20卷,高似孙《剡录》10卷、周淙《乾道临安志》15卷、潜说友《成淳临安志》100卷
3、类书
宋代有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之龟》。此外还有《玉海》。
4、金石学
宋代兴起的新学种。考证古代金石器皿,印证补充史书的记载。主要金石学家的著作是:欧阳修《集古录》10卷、吕大临《考古图》、黄伯思《金史题跋》、赵明成《金石录》30卷、洪遵《泉志》15卷、洪适《隶释》、《隶续》。
三、文学艺术
1、北宋的古文运动
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北宋文坛仍提倡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还有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轼、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2、宋代的诗
宋代的诗风格几经变化。北宋初杨亿“西岷体”雕琢字句,堆砌典故,缺乏生动内容;中期欧阳修、苏轼等力改“西岷体”风格,黄庭坚尤倡导务实。
南宋诗人有范成大、杨万里、李清照、陆游等。以陆游为代表,诗作较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总的看来,诗的趋势是自唐末以后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词的兴起。近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宋诗》可参。
3、词的兴盛
近人唐圭璋编《金宋词》收录1330多人、19900多首词。
北宋最早闻名词坛的是柳永,字耆卿,继承西蜀“花间派”之风格,好为“治淫”之由。柳贡献在于发展长调体载,而同时的欧阳修等人只写短小词令,长调体载能容纳较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永名气很大“凡有承井饮处,即能歌柳词”(避署录语三),并且是在中下层流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既写诗,散文,又写词。一反“花间派”之风气,写词意境高亢、豪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称为词苑中“豪放派”创始人。
南宋是词作的高潮时期。由于战乱流离,这个时期的词多带有忧国忧民,身世漂零的情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年轻时在汉中任军职,但“胡未天,鬓先麻,泪空流……心老沧州:是忧国;《咏梅》则是感叹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政治军事阅历丰富,多写现实题材,现在《稼轩词》600余首,是宋代词人中流作品最多者。风格豪放、悲壮,代表作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北国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透露出一种通达的情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创始人,词作以委婉含蓄、风格清新著称。善长写自己的身世情感,凄凉细腻,如《醉花吟》:“莫道不消魂,廉泰西风,人比桃花瘦”。《凤凰台上叫吹箫》:“生悔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4、宋金的话本小说和杂剧、戏曲
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因其内容有讲经讲史、讲所说故事,不可入三教九流,故称“小说”。小说即教事。
说话即说书,上话本小说演讲。宋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直有话本小说流传,到明代据以写成《三国演义》、《西游记》。
宋代的杂剧在唐代基础上发展的,参军戏只有一个主角一个配角,杂剧则多至五、七人,情节复杂了。但杂剧只表演,没有唱腔。
戏曲在宋代已有雏形。曲由一个人唱,用词的曲子填上话本中的内容来反复演唱,往往一连填很多首,连起来演唱一个故事,是后代曲艺的前身,发展到后来,形成有角色表演的戏,这要在南方流行,称南戏,是近代戏剧的前身。
金朝的北方戏曲叫“诸宫调”。宫调即宫廷演唱的词曲,将几种词曲混合起来演唱,即“清宫调”。著名的有《西厢记诸宫调》,前身是唐人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到元代王实甫写成杂剧《西厢记》。
5、绘画
花鸟画。北宋花岛曲,南唐徐熙,西蜀黄荃画风沿续而来,宋徽宗《斑鸠图》画技很高。米芾、米友仁夫子,李唐等人。
人物画。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代表性作品,流传至今,有艺术价值,也有史科价值,在封城内汴河两岸店铺林主,人群熙嚷,有“写实”风格,可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相印证,是宋代都城经济岁月的真实写照。南宋人物画主要有《梁山三十六好汉图》,刘松年《便桥见虏图》。
北宋宫廷有翰林图画院,徽宗时发展到鼎盛,有大批画家在画院供职。
附:宋代绘画的时代风格。宋以前的绘画以色彩为主,宋代开始重视水墨画,从热烈转向深沉、成熟。绘画技法内容的精细,到宋代已达极致,不能再细了;所以转向追求韵味,抽象的色彩渐转向黑白了。
中国画追求黑白,“知白守黑”,黑白为最高审美极致,“水墨胜处色无功”。现代最高水平的摄影作品仍要里白片,以黑白效果评价其作品的高下。
从色彩学上讲,黑白为色彩的两极。物体遇风则白,遇暗则黑。所有色彩若无白色加入;你无法体现其本来效果;所有色形如加入黑色,则会失去其本来色相,太阳七色,其余都是中国色。
宋代画坛史参差不齐,社会上多数人浮浅,追求高层次的仍是少数人。所以南宋山水画家李唐作词发感叹:
云里知村而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附:宋代文化精神与唐代的不同。与唐代的热烈浮嚣不同,宋诗词,绘画和整体的士人精神于时事扰攘中有一种深层的反省和自觉,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如欧阳修的“平易”、梅老臣的“古漠”等。所以,唐代士人抒豪情,僧人作哲学思考,宋代士人则二者同担,哲学思想的交流又回到了士人中间。宋代这种新的精神与宋代国势衰微的大环境有关,也与思想界融合儒道佛之家的精神有关,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古雅恬淡,道家的淳古谈泊,但不能视为消极;没有唐代士人的博大,但不能视为小家子气。与唐代相比,宋代士人在志向成熟,深沉了。
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传统特征是深沉,细腻。汉代粗放,唐代高傲,都不成熟;宋代成熟了。这也是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宋代的会议之一。
四、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
活字印刷。布衣毕昇用胶泥作活字,用火烧硬后排版,印完后拆开,又可排印其他内容。但不如雕版普及。
指南针。早在《韩非子》中已记载“司南”。宋代利用磁极现象的,主要是方术家看风水修宅茔用,后来有人选磁铁。包括《梦溪笔谈》记载了地磁偏角现象。宋代指南针已经应用到航海。
火药和火器。火药在宋以前已有之,主要是道家炼丹中发现的。北宋曾公亮《武统总要》记述用硝、磺、松脂木配制火药的方法。宋人有了火器,如管刑(竹筒、铁管)的称火铳。以及爆炸物 震天雷,霹雳炮。
此三大发明诞生于宋代,并且都产生于仁宗朝,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2、建筑学
李诚《营造法式》三十卷,系统据其在将作监多年包括建宫台庭榭的经验而编,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图文并茂。近人梁思诚有注释。
宋代人著名建筑有喻皓设计的开封“铁塔”,太平兴国时建,初为木塔,皇祐时为被雷电击毁,改修时止原样建成硫磺塔;高55米。呈黑色,故名。具有防震、防水、防雷的功能。
3、医药学
宋代传入一些外国药材《开宝本草》比唐代医书所记药材多百余种。医学著作分科细,北宋杨康侯《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妇科专著;南宋人宋慈《洗冤集录》讲法医验尸的方法。太医王惟一整理针炙穴位,著《新铸铜人俞穴针炙圆经》三卷,作为针炙教学用。
4、数学和天文学
元丰七年秘书省废印《十部算位》(即唐代整理者),是第一次印行成套的数学专著。宋代知名数学家有贾宪、秦九韶等。
天文学家有苏颂,著《新仪象要法》,制“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自动转,准确地再现不同时期的实际天体位置,被称为世界上另一架天文钟。
5、沈括和《梦溪笔谈》。
北宋抗州钱塘人沈括著《梦溪笔谈》30卷,总结自古以来特别是宋代的自然科技成就,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理理、气象、医药各方面,叫天文历法最突出。有科学家的远,如说猛火油(石油)“后世有大用”即是。
附:为什么古代中国有很多发明,但近代文科学却没在中国产生?是为李约瑟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百思不解的问题,后称“李约瑟难题”。
“四大发明”等实际上只是“技术”,没升华为“科学”。中国人善直观,不善抽象思考分析,不习惯追究技术背后的科学道理所致。
总附: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共653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与此前的秦汉和晋有极相似之处。
附一 宋代法律与经济法
我国古代法律的共同特征是:德主刑辅、社会融合、诸法合体,家规补充。
1、宋刑统和敕、例
据统计宋代法典共242部,但流传下来的只有《宋刑统》和《庆德法事类》(残本)两种。
《宋型统》共十二篇,与《唐律》相同,具体条文也多相同,有人称之为唐律的“翻版”。但与唐律相比有些新内容。
十二篇名为:名例、禁卫、职制、户婚、顾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户婚、顾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分为30卷。据《宋刑统》序,系太祖时窦仪主持,依据《大周刑统》编成。《大周刑经》已侠,实际多与《唐律》相同。
《宋刑统》共有502条律文,在律文后常有皇帝秘令中的补充条文,加一“准”字;如内容有删节,则注明“节文”二字。还有32条“起清”条目,系窦仪等人对原律文作的解释补充,经皇帝准许了的内容,与正文有相同中的法律效力。《宋刑统》的条文可统称作“律”。
宋神宗时开始“以教代律”后,《宋刑统》的法律地位,名存实亡,实际只行于北宋前中期。
敕,一是皇帝针对具体人事而发布的临时诏令,也称散敕;经系统偏撰整理;正式颁行,便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表式。编敕始于唐代,但不作任何改动称为“格后敕”。从唐后期开始,敕之作用突出出来,凡有刑狱先看有没有“敕”,如没敕之方用律。宋代沿用了这一传统,“今之断狱,只是用敕;敕中元,方用律”(朱熹语,朱子语类128)这表明,皇帝的意思是凌驾于任何法律条文之上的。
宋代还有称为“例”的律文形式。例,也称成例,是以前事作为后事准则的断事原则,其中有断案的“判例”,也有朝廷有司所下的“指挥”。编例分类,《庆元条法事类》即其一种。虽然在《宋史·刑法》中称“法所不载,然后用例”,实际上常以不断案时“引例而破法”,形成“任例不任法”的习惯。
2、经济法
虽然的《宋刑统》的沿袭唐律中永业、口分田及其买卖条文,事实上已经是“田制不定”。在土地权方面,主要有:
限田:即限制官员免税役的特权。“一品百顷,以差降杀。至九品为十顷。限外之数,并同编户差科”(宋食一)。不是限制占田数目。
荒田:即战乱逃户的田地,原之可在十年内认领。有时三年,南宋初延长为十年。
族田:墓田不许分割买卖,专田专用。逃移归来不限所有永远可以认领。一般族产用于祭祀,赈济、助学之用。
附二 宋史基本史料
第一部分:基本文献
关于宋史研究,一些基本的文献是必须要掌握的,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文献通考》、《辽史》、《金史》等八书,是最基本的文献。但具体来说,在文献的应用上又有些讲究。
太祖至哲宗朝,取《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会要辑稿》,辅以《宋史》;
徽宗朝,取《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和《宋会要辑稿》,辅以《宋史》;
钦宗朝,取《靖康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辅以《宋史》和《宋史纪事本末》;
高宗朝,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辅以《宋会要辑稿》和《宋史》;
孝宗朝,取《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辅以《宋史》;
光宗与宁宗朝,取《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辅以《宋史》;
理宗朝,取《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辅以《宋史》;
度宗至帝昺朝,取《宋史》本纪,辅以元代初年的史料和入宋元人文集。
此外,宋代士大夫的文集、笔记小说、地方志和《大藏经》、《道藏》中的文献,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整个宋史史料分布的布局是,北宋多,南宋少;北宋详,南宋略。但无论如何,《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文献通考》、《辽史》、《金史》等八书是最基本的文献,作为一名宋史研究工作者,要尽可能的去掌握、了解。
第二部分 :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学者的研究论述
关于20世纪以来当代学者对宋史的研究,可参阅王曾瑜先生《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又见《宋史研究论丛》1998年第1期。王曾瑜先生《宋史研究要点》,载《文史知识》2006年第9期。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载《宋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期。
第三部分:海外学者的研究
参见包伟民《近二十年来美国宋史研究》,载《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日《历史周刊》。〔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著,杨立华
吴艳红等 译:《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美〕田浩(HoytCleveland Tillman):《宋代思想史的新转向》(ANew Turn in Sung Intellectual History),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No,24(1994),PP347~350。 《剑桥中国五代两宋史》。等等
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朱瑞熙《宋史研究》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北宋,《宋太宗实录》,《东都事略》,《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南宋:《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季三朝政要》。
其他如《宋大诏令集》,《名臣碑传琬琰集》,《历代名臣奏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吏部条法》,宋元方志丛刊中宋代部分,等等,均属专科文献。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商务印书馆
写在本书前的一些信念:任何一国的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这种所知应附有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它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也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悉数委于古人。一国国民只有具有上述条件时,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中国历史特点有三:悠久、无间断且详密。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切忌死做学问,所谓经世致用,从国家的角度对国民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国民所应承担的责任。
下面是作者在书中提到过的观点以及一些独到的认识,我将其整理如下并做简要点评:
中国仍为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因为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以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于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今日所需的历史智识。材料累积而越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而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撰史料中觅取。作为国民,要区分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
新通史必备的两个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以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消极的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证侯,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其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之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其了解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已尽之责任,而油然与其慨想,奋发爱惜其保护之诚意。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治史从何说起,写国史者,必确切通晓其国家民族文化发展个性之所在,而后能把握其特殊之环境与事业,写出其特殊之精神与面相。治史包括求异与求同。凡一时代之状态,有与其先后时代突然不同者,此即所由划分一时代之特性。从两状态之相异,即两个特性之衔接,而划分为两时代。从两时代之划分,而看出历史之变。从变之倾向,而看出整个文化之动态,进而论其文化之进退,此为求异。从各不同之时代状态中,求出其各基相。此种基相相衔接,相连贯而成一整体,此为全史之动态。以各段之变,形成一全程之动。即以一整体之动,而显出各部分之变,于诸异中见一同,于一同中出诸异。全史之不断变动,其中宛然有一进程。其自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精神,为其民族生命之源泉,此为求同。这表达了作者治史的态度以及治史的角度。
中国政治所由表达民权方式与机构,是由于我立国规模即别且演进渊源不同。凡于中国而轻言民众革命,往往发动既难,收拾亦不易,所得不如其所期,而破坏远过于建设。所以国史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于变乱中见倒退。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次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政治机会之逐次平等。其进程之迟速不论,而其朝此方向演进,则明白无可疑者。若谓其无清楚界线可指,此即所谓国史于和平中得进步,实与我先民立国规模相辅相称,亦即我民族文化特征所在也。中国文化演进沿于黄河两岸,而达于滨海。这首先缘于地势,于整块中为团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合,务于谋安为绵延。这种文化演进之特色在于扩大,如大山聚,群峰奔凑,蜿蜒缭绕,此一带山脉包裹于又一带山脉之外,层层围拱,而诸峰映带,共为一体。故国史之演进,不仅自两汉而隋、唐,而宋、明,一脉相沿,绵绵不绝。即环我族而处者,或与我相融合而同化,如辽、金、蒙古、满洲、西藏、新疆诸族;亦有接受我文化,与我终古相依,如梁甫之与泰山然,则朝鲜、日本、安南之类是也,因此国史每每有一种以一国当一世界之感。这是因为国史惟求其力之于内部自消融,每一种力量之存在,常不使其僵化以与它种力量相冲突,而相率投入于更大之同情圈中,卒于溶解消散而不见其存在。作者从宏观层面,以大历史的观念研究通史,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国史。
一民族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与病态。生力即民族与国家历史所由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即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向前。生力者,见于全部潜在之本力,而病态则发于一时外感之事变。将历史视作一活的肌体,形象生动的表达出其动态的过程。
民族之形成,国家之创建,皆为文化演进中之一阶程也。故民族与国家者,皆人类文化之产物也。举世民族、国家之形形色色,皆代表其背后文化之形形色色,如影随形,莫能违者。人类苟负有某一种文化演进之使命,则必抟成一民族焉,创建一国家焉,而后其背后之文化,始得有所凭依而发扬光大。若其所负文化演进之使命既中断,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故非国家、民族不永命之可虑,而其民族、国家所由产生之文化之息绝为可悲。通过对民族国家的认识,揭示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历史阅读过程中要区分的三种观点:其一为历史观点,即在某一历史时期,那个时代的人对同时代的人物或事件作出的评价;其二为时代观点,即以今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与事件所做的评价;其三个人观点,即读者个人对历史人物与事件作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