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一、明初的外交政策:
采用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把朝鲜、日本、安南、真腊、 罗、泰国、占城苏门答腊、爪哇、彭亨等国列为“不征之国”。
《皇明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山,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如果有外来侵略,则进行讨伐。“海外蛮夷诸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
二、郑和下西洋
原因:
必要性:①朱棣为提高自己在国内外的威信,巩固自己统治地位,宣扬大明国威。②发展友好贸易往来。③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出逃到国外。以便找到建文帝,根除后患。
可能性:明太祖时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社会生产发展,为明成祖时期对外贸易提供可能。而且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贵族王公希望通过对外贸易换取一些奢侈品。同时,宋元以来发达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为远洋航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明太祖为下西洋作的准备:
①在翰林院设八馆,培养语言人才。②同时在福建沿海修造海船。③选拔外交人才。
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地派遣郑和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从1405年(永乐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
1405年六月第一次下西洋。包括大船62艘,使团人员二万七千六百七十人,连同中小船合计200多艘。从刘家港出发,1407年回国。郑和下西洋共历三个皇帝:成祖、仁宗、宣宗。
航线: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经过中国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对占域(越南中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在印度尼西亚),榜葛剌(孟加拉),古里(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泽科德一带),柯枝(印度西南部柯钦),琐里、加异勒(印度半岛),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索马里),麻林(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
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航程最远,经历的国家最多。第二年回国。两年后病故。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①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②郑和运航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华侨对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唐宋时,就有华侨到南洋定居。
明后期,南洋华侨来源:①为逃避战乱和繁重赋役。②由政府安置到南洋去。③被倭寇掳掠而抓到南洋的。④为了经商到南洋去。由于渡海遇到风暴躲到南洋去。
明代江浙闽广等省,土地兼并激烈,赋税繁重,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生活,经常流离失所,一部分人不得不离乡背井,远涉重洋,流移到国外谋生。出海的人,除农民外,还有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到南洋去的最多。
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①居住在南洋一带的中国劳动人民,带去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从事各项劳动,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在南洋各地的华侨有的还从事商业。他们从祖国运去各种货物,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其中有瓷器、铁器、铜器和 丝、绫罗等丝织品。又从南洋运回胡椒、谷米、药材和棉花等。也促进了南洋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③华侨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东南沿海人民的抗倭斗争
明初,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有了发展。在足利幕府时期,日本使臣从宁波至北京。他们沿途在杭州、南京、扬州、济宁等处进行贸易。
明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比以往更加密切。日本使臣来华,购买中国各种书籍,如《百川学海》、佛经等。那时,为了适应日本雕版印刷的需要,有一批善于雕版的中国工匠东渡日本,著名的工匠有俞良莆、陈孟荣等,他们对中日两国之间印刷技术的交流和书籍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在倭寇勾结中国奸商王直为首的海盗集团骚扰东南沿海时期,遭到了破环。
至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豪富地主下海经商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之中,有一些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组成海上武装劫夺集团,其中“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他们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猖狂劫夺财物,屠杀居民,掳掠人口,进行骚扰破坏。
在抗倭斗争中,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年――1587年)功勋卓著。为了消灭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是抗倭斗争中的劲旅。1561年,倭寇几千人焚掠浙江台州桃渚、头等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继光率领精锐军队给予有力惩罚,取得决定性胜利,扫除了浙东的倭寇。随后,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来,戚继光又奉命率戚家军入闽剿倭,破横屿,攻牛田(福清县内)然后荡平兴化(莆田)的倭寇,连战皆捷。不久,戚继光和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之后,俞大猷平定了广东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最后扫除。
五、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
当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基本肃清倭寇时,日本国内也发生了变化。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战胜了其它割据的诸侯,统一了日本,势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嗜利的欲望,他极力向外扩张。1592年(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1592年(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四万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正月,中朝军队配合作战,进攻平壤,大败日军,迫使小西行长率残部南逃,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于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再次侵略朝鲜。明朝政府又派兵部尚书邢?d率军入朝。1598年冬,在朝鲜南海海面上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日军几乎全部被歼。
六、中国人民反对葡、西、荷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斗争
自1498年新航路开辟以后,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相继涌向东方,开始了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掠夺和侵略。(先于南洋诸岛图,又向北骚扰)
正统六年(1511),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峡一带,后便向中国沿海进攻。六年后战船到广东沿海,开进内海,炮轰广州;又进攻广东和福建的其他沿海重镇,被明朝的军队和沿海人民击退。葡萄牙海盗便通过行贿,买通明广东指挥使,将设在广州的市舶司移到澳门;接着在1553年谎称海船遭遇风暴,借机上岸晒货物;又向明朝的海运副使行贿,以每年二万两白银为代价上岸居住;而后便任意扩大,建筑城堡、炮台、视澳门为殖民地。(但澳门主权仍归明朝,明政府派官吏管理澳门,每年向葡萄牙人收租地税金)。
与葡萄牙人侵略南洋的同时,西班牙人也来到东方,战领了吕宋,并向中国东南沿海侵扰,占据个台湾的基隆港口。
荷兰人也继葡、西之后来到东方,控制了海上霸权。十七世纪初,荷兰人攻打广州,占领澎湖,把澎湖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侵占澎湖时,野蛮抢掠,屠杀,激起人民反抗,先后两次被从澎湖驱逐;荷兰人见澎湖难以长期占据,就转而与西班牙人抢占台湾;明朝崇祯十五年,荷兰人打败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
七、西方传教士东来
在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同时,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传教,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以澳门为据点进入中国的,先在广东福建,进而到内地,著名的有意大利人罗明坚、利玛窦,每到一地就建教堂。为了使中国人能够接受,教士穿华人儒者的服装,学说汉语,称教堂为寺庙;万历时,利玛窦等人买通宦官马堂,进京见到了万历帝,并献了当时中国所没有的自鸣钟、万国图,取得在京传教的特权。西方教士带进了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些教士为殖民主义者测绘地图,充当暗探。这些传教士来华传教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