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政治黑暗,党争激烈
张居正改革失败后,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贪污腐化,许多衙门缺主管长官,政事无人处理。
明朝后期,朝廷内外,党派林立。有以内阁辅臣沈一贯、方从哲和给事中姚宗文为首的浙党,给事中亓(qi其)诗教为首的齐党,给事中官应震为首的楚党,昆山人顾天峻为首的昆党。这些党派彼此倾轧,争权夺利。在当时,只有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为首的东林党,还算得上是一个要求改良社会的政治集团。其中对明朝政治影响最大的是东林党和阉党。
明宫廷三案:
梃击案:1615年6月4日傍晚,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棍打昏守门太监,企图图谋害太子朱常洛,但未成功。浙党刘廷元两次审问张差,想以此人是疯子结案,引起廷臣的怀疑。东林党人刑部主事王之寀审出事与郑贵妃有关,但神宗为保护郑贵妃,会审后,草草结案,处死张差。史称“梃击案”。
1620年7月,神宗病死,常洛继位,是为光宗。
红丸案:光宗继位几天后,患痢疾。郑贵妃指使太监(内医太监崔文升)进泻药。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进“红丸”。光宗服后一命呜呼,廷臣大哗,史称“红丸案”。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光宗在位29天,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移宫案:光宗死后,郑贵妃的同伙李选侍挟太子由校居乾清宫,意在擅权。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上疏请李选侍移宫,离开太子,史称“移宫案” 。
乾清宫,皇帝、皇后住的地方。
阉党:宦官魏忠贤内结由校乳母客氏,外收东林党的反对派作羽翼,逐步形成了阉党。
大礼仪之争:是明代中后期争夺首辅权力的斗争。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为皇叔考。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疏论“继统”不同于“继嗣”,应尊兴献王为帝。这就是“大礼仪”之争。斗争结果,杨廷和罢官,中下级官员取胜。
2、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濒临绝境
明代后期,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更加疯狂,特别是皇族的兼并手段更加凶狠。嘉靖后期,皇庄名革实存。万历时,神宗朱翊钧的皇庄占地二百一十四万余亩。宗藩外戚庄田也急剧增多。其他勋戚官吏、缙绅豪民、富商大贾同样是“求田问舍而无底止”。
随着土地的高度集中,大批农民沦为佃户和奴仆。
明代后期,自耕农受封建政府的赋役压榨也越来越重。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开始按亩加派“辽饷”。经前后三次增额,至1620年(泰昌元年),每亩加派银增至九厘,一年得很五百二十万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明代、皖南、两浙、江西、湖广等地盛行奴仆制度。他们累代作佃仆,失去了人身自由,通常是在主人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担负着主人家中的各种杂役,有时还随同土地被主人转卖,对主人有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在法律上,佃仆殴打主人,不论伤否,一律处死。主人即使违反封建法纪,佃仆也无权控告。在社会身份上,佃仆被视为“贱民”。他们和家奴一样,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非人的生活。
残酷的经济榨取和野蛮的统治压迫,造成明末农村十室九空,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以至水灾、蝗灾和瘟疫不断发生。从万历到崇祯,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刘汝国、徐鸿儒起义 16世纪末,起义的星火已遍燃各地。
1588年(万历十六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地区,爆发了刘汝国领导的农民起义。
1622年(天启二年),山东郓城一带爆发了徐鸿儒起义。
南方佃农的抗租斗争和奴仆暴动 与各地农民起义的同时,南方还出现了佃农抗租斗争和奴仆的暴动。
民变兵变迭起 明末,各城镇的民变和军队士兵的哗变,也不断发生。
综上所述,明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总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明末农民战争
1、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从陕北暴动到荥阳大会 1627年(天启七年),陕北澄县饥民在白水县人王二率领下,冲进县城,杀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澄县一声惊雷,大起义的风云很快就遍布陕北和陕中。1628年,府谷王嘉胤众数千人起事,王二从澄城赶来汇合,部众有五六千人。接着,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梁,宜川王左挂、苗美等,纷纷起义,肤施人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号西营八大王。
就在这农民起义的风暴中,杰出的农民领袖李自成参加了起义的队伍。
1634年,明政府越发感到农民起义的严重威胁。年末,提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统一指挥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广各路官军。第二年一月,洪承畴出陕西,赴河南,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为了迎击明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军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作战方略。闯王高迎祥部将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方针。这一联合作战、分兵迎击的战略思想,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会上,决定分兵五路,迎击官兵。
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中了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埋伏,不幸被捕牺牲。李自成继续领导这支队伍,在渭现一带坚持斗争,并攻占了川北许多州县,一度逼近成都。但1638年春在梓潼中了洪承畴的伏击,伤亡惨重,队伍仅剩数千人,以后长时间转战于陕、川、鄂接境地带。
1637年(崇祯十年)三月,明朝急书记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军事围剿计划。
从1637年冬至1638年间,除李自成梓潼失利外,其他农民军也受到一些挫折。一部分农民军领导人,如刘国能、马进忠、李万庆、罗汝才等,届服于明朝的军事围剿,又对熊文灿招抚政策抱有幻想,相继向明王朝投降。1638年四月,张献忠也在谷城受抚才熊文灿。
这时,起义虽然转入低潮,1639年,明政府又加派“炼饷”七百三直万两,用以大量练兵。练饷加上以前加派的辽饷和剿饷合称“三饷”,加派额共达一千五百多万两。起义的高潮又迅速到来。
1639年五月,经过一年休整,张献忠于谷城再度起兵。
张献忠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粉碎了明政府的军事围剿,迫使杨嗣昌畏罪自杀,把起义从低潮推向新的高潮。
“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和李自成在河南的发展 1640年夏,李自成乘明军主力入川追击张献忠,河南空虚之机,率部从湖北房县地区出发,取道陕西平利、洵阳、商州,进入河南淅川、内乡一带。
1641年(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藩邸及大家巨室粮数万石、金钱数十万赈济饥民。
同年二月,李自成率军攻打开封。
经过三围开封以及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几次大战役后,明军围剿起义军的主力大部分被歼,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而起义军却越来越强大,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大顺、大西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灭亡
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1642年冬,李自成进军湖广。1643年(崇祯十六年)一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推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并移檄黄州,宣布“剿兵安民”。
随着起义形势的迅猛发展,建立农民政权的条件成熟了。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并进称“新顺王”,创立了新顺政权。
新顺政权建立后,李自成决计进取北京,推翻明朝。他采纳了顾君恩的建议,制订了先取关中作基地,然后经山西攻取北京的战略计划。
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建元永昌。
二月,李自成率部渡过黄河,攻克太原。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终于被起义的农民推翻了。
大顺政权在北京 大顺军进京后,在西安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政权建设。中央机构基本上因袭明朝,有的只改换名称。在北京期间,大顺政权考选举人,并规定不得作八股文,从考试内容到文风都作了重大改革。
大顺军进京后,对罪大恶极的大官僚大地主严加镇压。
大顺政权设“比响镇抚司”,用暴力逼明朝贵戚大臣、贪官污吏交出平日剥削来的金银财宝,把惩处大官僚、大地主和解决财政收入结合起来。
大顺政权虽然没有制订具体的办法来贯彻执行“贵贱均田之制”,但是,在“均田”口号推动下,某些地区的农民夺取了地主的土地。
大西农民政权的建立 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称成都为西京,造《通天历》,铸“大顺通宝”,设六部尚书处理政事,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
3、农民大起义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大顺军攻占北京后,阶级斗争形势起了急剧变化。
明朝灭亡了,但地主阶级并不甘心失败。崇祯临死遗言:“各官俱赴东宫辅之”,动员明朝官吏继续与大面政权为敌。江南明朝残余势力迅速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企图东山再起。
另一方面,雄踞东北的满族贵族,对关内早已虎视眈眈。
随着军事上的迅速胜利,大顺领导者们产生了骄傲、麻痹思想。他们以为明朝覆灭,天下从此太平了。对于盘踞在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只派少数军队出征。对于屯兵山海关的吴三桂更是抱有幻想。更为严重的是,大将如刘宗敏、田见秀、李过等已开始追求享受,纷纷搬进明贵戚勋臣的华丽府第。刚进北京城时,军纪相当严明,但后来逐渐松懈,出现然害群众的事,也无人过问。某些军官甚至受贿纳婢,包庇明朝官吏。有些士兵腰缠金银珠宝,打算富贵还乡。正当大顺领导者陶醉于眼前胜利的时候,盘踞在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暗中勾结满族贵族,准备举兵反扑。
当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的消息后,随于1644年四月十三日从北京亲自率军东征。
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吴三桂引清军进逼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极称帝。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清兵入京。
在撤退途中,大顺军在保定、定州、正定曾进行英勇战斗,击退了追兵。六月,李自成率师至太原。
十月,清军攻陷太原,大顺军太原守将陈永福壮烈牺牲。第二年初,清豫王鑫铎和英王阿济格分兵两路攻打陕西。大顺军与清军激战月余后,潼关失陷。了自成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入襄阳。三月,奔至武昌,被淫雨所困,驻扎月余。四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团练袭击,不幸遇难。这位杰出的农民领袖,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李自成牺牲后,清军很快就向四川大西政权进攻。1646年秋,张献忠弃成都北上,准备移师陕西抗清。十一月,驻兵西充凤凰坡。叛徒刘进忠引清兵突然袭击,张献忠兵败牺牲。
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明末农民战争席卷大半个中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之一,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意义。
①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制度和法纪受到一次严重的冲击,封建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次调整,为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明末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均田”的斗争口号,把唐宋以来农民的平等要求,集中到土地问题上。均田虽然在客观上无法实现,却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了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新阶段。
③明末农民战争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当时,虽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但它受到了明王朝的严重摧残。农民军提到“平买平卖”、“公平交易”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