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本课程是为本科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文学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知识,培养专业意识,提升理论素养。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历史时段来介绍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对于重要的作家或文体,会以专章的方式来做细致讲授。要求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能够认真阅读、背诵相关文学作品,勤学善问。
绪 论
——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始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灭陈而统一(公元589年),共约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学界习惯称这段时期的文学为“六朝文学”、“中古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是文学逐渐走向了自觉的发展道路,无论是作家的身份变化,还是对文学特质的积极探索,都明显区别于前代;二是文学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社会、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影响,是诸多因素相互纠葛,共同推进文学的发展。
最早提出“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的是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其《中国诗论史》(日本弘文堂书房1925.5)第二篇第一章中,他指出:“我认为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1927年9月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做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讲演(后收入《而已集》),称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又说“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此后,学界以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为主。但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参见袁世硕本文学史295页注释),将文学自觉的时代或前溯至战国西汉时期(龚克昌、李炳海、张少康、詹福瑞),或推后到南朝刘宋时期(刘跃进、袁行霈)。当然,力主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仍然大有人在,如上世纪90年代,暨南大学李文初先后三次撰文,力主文学自觉始于魏晋的说法。
在我看来,文学的自觉发展的道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具体说来,应该从汉末到南朝初年,历经三百年左右的时间才得以实现。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文学自觉的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两汉时期,在《史记》、《汉书》中已经出现“文学”、“文辞”、“文章”的区别,但这时期的“文学”指的还是儒学及一般学术,“文章”包括辞赋、史传、奏议这三大文体,但不包括诗歌,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才诗赋并称,并入文章。南朝时期,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使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其文学的概念与今日相近。范晔编《后汉书》,已在《儒林列传》之外单设《文苑列传》。萧统编纂《文选》,不收录经、史、子等非文学作品。
2、自觉进行文体辨析,是文学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代是经、史、子、集逐步分离,文学开始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汉代的文体发展已经达到三十多种,文人开始对于文体划分有了初步的认识。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对于诗赋“丽”的风格特点已有明确认知,但显然还有经学的影响。蔡邕《独断》,列出了君臣所用文体各四种。
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了其各自的特点。陆机《文赋》更是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十二种文体,不但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期演变,并举作品加以讨论。东晋时期李充的《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将文体分为33类,对每种文体都说明其名称的意义,追溯起源,叙述演变,并举例加以评论。萧统编纂《文选》则完全按照文体来收录作品。
3、别集和总集的编纂,也是文学自觉和独立的重要标志。
先说别集。曹植在生前曾为自己的赋作编集。其《前录序》云:“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虽触类而作,然芜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曹植死后,魏明帝下诏撰录曹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百余篇,副藏内外。南朝时期,文人别集的编纂较为普遍,正如萧绎《金楼子·立言》所说“家家有制,人人有集”。
再说总集。曹丕曾为邺下文人编纂过文集。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谢灵运有《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说明曹丕称帝之前已编集。挚虞曾编纂过《文章流别集》,王运熙指出,该文集是“荟萃各体文章,加以删汰别裁,且附以系统评论的大规模总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魏晋以后出现的总集,共计二百四十九部,当然,这在唐初既已亡佚过半的著作,今天存下来的就更寥寥无几了。
4、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首先是文学观念上的“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指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有韵的“文”,主要是诗赋、颂赞、箴铭等最注重文采、抒情性较强的文体;无韵的“笔”,则主要是论说、章表等,虽不排斥文采、但更倾向于实用的文体。不过,这样的区分,仍然显得含糊。萧绎《金楼子·立言》则着眼于文学的审美特质:“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这里,萧绎通过文笔的判分,把艺术的、抒情的作品与实用的文章加以区别。他要求于“文”的是三点:辞采之美、声调音律之美、能够撼动心灵的强烈抒情性。简言之,他是从美学特征来认识文学的,这就比较直接地把握住了文学的本质。
其次是文学创作上对于美的体认。从文体上来说,对于文学形式美的不懈追求,五言诗追求声律之美,向近体道路的演进,这是最突出的;骈文的出现等。从题材上来说,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为老庄的抽象自然观,注入了现实因素,让诗人发现了文学表现美的功能。
5、文学批评的活跃,是文学繁荣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建安书牍体式的批评之作,《典论·论文》,《文赋》,《诗品》,《文心雕龙》,《宋书·谢灵运传论》,《南齐书·文学传论》等。
1、袁行霈、罗宗强 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版。
3、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4、[梁]钟嵘撰 、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6、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