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与生态危机
生 态
(Eco-)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家(house)、环境、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概念,认为生态指生物群落生存状态,包括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危机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20世纪世界十大污染事件
1、1930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2、1943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3、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
4、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5、1953-1956年日本水俣事件
6、1955-1963年日本神东川的骨痛病
7、1961年日本四日市事件
8、1968日本米糠油事件
9、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0、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
为什么会产生生态危机?
人口、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而人口、经济所依赖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这样,人口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就会进一步限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自然资源供给有限,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全球系统观点。
二、生态危机产生原因——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批判
1、消费主义批判
在《人类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断提高产量,很像是鲨鱼,如果不一直游动就会窒息。然而,光是生产还不够。生产出来之后,还得有人买,否则业者或投资人都得关门大吉。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确保不管什么新产品都有人买账,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2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无形中使现代社会普通大众都被裹挟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70年代后法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加入。消费主义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一意识形态,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正在中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大众文化媚俗批判
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我们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
3、幸福观异化批判
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
成功不再是一个个人评价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生活品质’的问题,而是主要依据所赚的钱和所积累的财富的多少。
4、经济理性批判
何为经济理性:即经济合理性,它以计算和核算为基础,与计算机化和机器人联系在一起,把由于劳动手段的改进所节省下来的劳动时间尽一切可能加以利用,让其生产出更多的额外价值
产生:
1、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中,经济合理性不适用,因为人们可自由的决定其需求的程度和工作程度,“够了就行”。
2、经济理性的出现是与资本主义的诞生同步的。因为当人们学会计算和核算之后,即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了进行生产时,经济理性才开始起作用。
原则:即“计算与核算”的原则、效率至上原则、越多越好原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他首先用马克思的观点来揭示经济理性的危害:
1、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
2、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核心的问题是使劳动者失去人性
在现存的社会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无法实施生态保护的,其唯一出路就是建立一种真正体现公平分配原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高兹主张“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这就要求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态学重建,它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和对社会主义的开拓。
5、双重矛盾批判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及向社会主义转型的理论,其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一个特定性是是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
与此相反,在经济危机及向社会主义转型问题上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出发点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或者说“社会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关系及力量”之间的矛盾。
6、对生态殖民主义的批判
美国学者福斯特在《脆弱的星球:环境经济简史》和《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两本著作中,对‘生态帝国主义“进行过系统批判。
生态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世界中心地区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优势对边缘地区人民和生态系统的统治和掠夺。
生态帝国主义反映了占据世界中心地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处于边缘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的剥削,他们不仅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弃物来转移污染,还借助现有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造成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脆弱性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