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与自然观
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与宇宙、物质、客观实在同义,即是指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
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界,它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即是指除人类社会之外的一切存在物。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西方现代环保运动开山之作。
霍克海默 大自然在反抗
恩格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383.
八大公害事件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的一段河谷地带,分布着许多重型工厂。1930年12月1日开始,该地被大雾笼罩出现逆温层,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等。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西方发达国家既是工业文明的先行者,又是最大的环境破坏者。工业革命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是一次灾难。
据有关统计资料,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
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那么,其余85%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对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一次性资源,要实现工业化,如果沿袭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还有多少余地和空间?!
“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超过了这个阈值就要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在上下约万年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一些古老文明国家和地区,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恒河文明、美洲玛雅文明等之所以消亡、衰落,其中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过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使广袤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坏,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肥沃的土壤遭到侵蚀、剥离,失去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矿物质营养,于是随着土地生产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就必然日渐衰落、消亡。
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对大自然的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协调型、恢复型的生态文明,是革命性的变化和进步。这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被迫之举,也是由“自在”走向“自为”的明智之举。
据《国际统计年鉴》资料,以英、美、法、德、日为例,2004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6%、73%;1%、22%、77%;2.5%、21.7%、75.8%;1%、26%、73%;1.4%、27.9%、70.7%。
其结果,不但经济增长质量高,效益高,就业率高,民生状况改善,而且生态、环境也大为改观。
尽管这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其经济技术乃至政治、军事优势,通过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转嫁“污染公害”完成的,但是它说明了一条真理: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其所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民生效益,是传统工业化根本无法比拟、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