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自然观作为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通过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发现,必然地改变自己的形式。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神话-从思维的形而上层面思考了自然和社会;

巫术-从形而下的角度在技术和控制的层面关注着自然和社会。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朴素性

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对自然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原始社会科学技术的萌芽:经验性的技术知识。工具发明,取火方法,原始种植技术和畜牧业。对自然界知识增加:天文、数学、医学等。古代神话用“神”来解释自然及其过程,而这恰恰意味着人类关注自然从而走向认识自然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在某种意义上,爱神话的人就是爱智慧的人”。神话是通过神来处理问题的,而哲学则是通过论证来处理问题的。

1、古希腊自然观

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

文化分化(科学与哲学的分野)尚不明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比比皆是。

古典时期哲学与民主政治(直接民主)发达,艺术繁荣。

希腊化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以欧几里德(Eucild,约前330—约前275)为代表的几何学和以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为代表物理学。

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三杰)——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

   泰勒斯 :水     贡献:摆脱神话宇宙观,根据客观的观察和概括来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构成,理性思维肇始,从统一性和总体性上把握世界的首次尝试。缺陷:模糊个别与一般的区分(有别于中国的整体论和有机论)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或“无限”.认为“水本原”有局限,世界万物及多样性不能归为某种特定物质形态和属性。水本原可以解释湿性,不能解释火的热性、气的冷性、土的干性。“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生成世界万物的本原称作“无定”(apeiron)“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生成;万物复归于“无定”过程—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补偿原则”——一些事物生成伴随着另一些事物消亡的必然性和原因。从“无定”中分离出事物的过程是对“无定”损害,因而一些事物必须回归“无定”作为补偿。第一次表达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 世界的本原是气。综合“水本原”(特定性质)和“无定”(无限、无定形)特征提出“气本原”。气:两种性质:冷、热,两种运动:浓聚、稀疏,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第一个派别,是西方哲学史的开端。第一次提出万物本原问题,第一次从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形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和生成变化,是自发的朴素唯物主义,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但没有完全摆脱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缚,不能彻底理解思维与物质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

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律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为唯心主义开辟了道路。数字是构成事物基本单元和几何结构,1、点2、线3面4体-水火气土。数学关系,规定事物对立和比例关系。无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直线和曲线、正方形和长方形。用数字代表的自然和社会的抽象原则右和左,静和动、明和暗、善和恶。

爱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火的活动状态(活火) 即火的燃烧、熄灭,二世界秩序是永恒不变,在所有事物中保持自身同一。

埃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

2、古印度自然观

四大说。四大:四种色法或元素,即地、水、火、风。它们分别具有坚、湿、暖、动的属性和持(保持)、摄(摄集)、熟(成熟)、长(生长)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或元素构成的。人体:《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都是虚幻不实、刹那生灭的。所以有所谓“四大皆空”的说法。

3、古代中国自然观

   儒家学说主要关注人生、伦理和社会,但也有关于自然观的描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刚柔者,立本者,刚柔相推以成变化”道家学说 道家强调了自然的演化和道法自然的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阴阳说:为了说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提出了阴阳学说。根据阴阳学说,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及其性质都可以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五行说:古代中国,人们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天地万物的构成和它们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五行归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八卦说:八卦学说是从阴阳和五行学说演化而来。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金木水火)八卦,即以两种阴阳符号(“——”阳;“- -”阴)为基本单位,组成八种符号标记

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者,生之元也” —《淮南子·原道训》“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汉代王充、宋代张载等传承  气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形成背景:

    近代前期(16—18世纪)概况:启蒙的时代、理性时代。主要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兴起、工业革命。标志着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胜利。由此开始,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一元论的思维方式统治了人类社会。此前科学只是认识宇宙的一种方式,而现在则成了理解世界的唯一方法。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最高的裁判与合理性的唯一源泉。一切好的东西都与科学相联系,一切坏的东西则与宗教有关。这导致了真理对其他价值的专断压制,确立了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霸权地位。从此,自然科学即机械论的世界观被认为是惟一合理的世界观。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在第谷布拉赫大量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物理学: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加速度的概念,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摆的等时性,研究了惯性定律,提出了著名的力学相对性原理;吉尔伯特的《论磁》(1600)开创了磁学研究;托里拆利、帕斯卡等研究真空问题,盖里克的马德堡半球真空实验演示了大气压力;惠更斯对摆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光的波动说。


数学:耐普尔制定了对数;1637年,笛卡尔推进了韦达的符号代数,第一次将变数引进了数学,在1665年和1676年间,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

生物学:林耐等人就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分类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科学分类体系,他采用阶梯等级分类法,将自然界分为“三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矿物界。在界以下是纲、目、属、种,实现了分类范围的统一。

化学:通过波意耳等化学家的研究,化学开始脱离炼金术,其重要标志是波意尔的《怀疑的化学家》(1661)出版。

生命科学:1543年,维萨留斯《论人体的结构》出版;塞尔维特批判了盖伦医学,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心血运动论》(1628)系统的发现了心血运动与循环过程。  

牛顿总结:牛顿被誉为“经典力学之父”,有多项发现和发明:1665年发明级数近似法即二项式定律;1665到1666年发明微积分。牛顿最著名的两部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6)和《论光学》(1704)。牛顿集大成的总结了前人的科学工作,统一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提出了一系列经典力学基本概念,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概念、原理和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解释机械运动获得巨大成功,使人们用力学观点说明一切自然现象,把一切现象、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近代科学史上:重力、引力、电力、发酵力、生命力、消化力、折射力、化学亲和力、热力、磁力等等;日常生活中:听力、视力、记忆力、能力、潜力、体力、智力、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想象力、动力、阻力、生产力、购买力等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基石,它是不变的、不可分的,具有广延、硬度、不可入性和惯性等性质。 时空观:它以牛顿著名的信条为基本原则,即:“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运动观: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的对象来统治和压迫,人类甚至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对自然的彻底的机械化理解:视动物和人为机器;将自然彻底对象化和数学化,因而“实在”(自然或世界)消失了,仅剩下一堆公式和符号,科学只与现象打交道而不涉及实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还原论(reductionism) 还原论: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因此)一切学科均可还原为力学。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它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天上帝.人与自然是分立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 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观点



1、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

2、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运动)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人与自然关系)

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实践)

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规律)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人与社会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辩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的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背景:   

十九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

二十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受到全面冲击。

二、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

   1.相对论

   2.大爆炸宇宙学

   3.分子生物学

   4.自组织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出三种理论形态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1.什么是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2.理论渊源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黑格尔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着的。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和五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着的整体。

3.系统自然观特点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系统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二、人工自然观

1.什么是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人工自然观的特点?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它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三)、生态自然观


1.什么是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理论渊源?

亚里士多德:人与其他有机体共存

中国:       天人合一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内在同一性

       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和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校园里的猫)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

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4.生态自然观意义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