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教师
单位:青岛大学
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供学校: | 青岛大学 |
院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程英文名称: |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
课程编号: | G21800013 |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自然辩证法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课程编号: G21800013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 Course No.: G21800013 Course Name: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Nature )
一、课程简介(Description)
1. 学分/学时(Credit/Hours):1学分/16学时
2. 开课学期(Semester):一年级春季、秋季学期
3. 内容简介(Introduction):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自然辩证法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4. 教材名称(Textbooks):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 先修课程(Prerequisites):马克思主义哲学
6. 授课对象(Teaching objects):全体理工科研究生
7. 适合专业(Suited Professions):医学等理工科专业
8. 教学语言(Language of Instruction):中文
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论),人民出版社,1971.
[2]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吴国盛.科学的世纪,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任课教师及团队(Coordinators& Team):刘杨、卢析
二、教学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
介绍该课程在本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方法和能力等。
1. 目标1(Objective 1):帮助硕士生了解自然辩证法课程基本内容、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尤其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意义。
2. 目标2(Objective 2):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观的演化进程,掌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3. 目标3(Objective 3):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思维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授课方式(Topics Covered/Credit Hours/Lecture Model)
次数(No.) | 教学内容 (Topics Covered) | 学时分配 (Credit Hours) | 授课方式 (Lecture Model) |
第1讲(Topic 1) | 绪论 | 2 | 课堂讲授 |
第2讲(Topic 2)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4 | 课堂讲授、 课堂研讨 |
第3讲(Topic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4 | 课堂讲授 |
第4讲(Topic 4)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 2 | 课堂讲授 |
第5讲(Topic 5)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4 | 课堂讲授、 课堂研讨 |
注:授课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堂研讨、学生PPT汇报、自学等方式。 |
四、考评方法(Evaluation Method)
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口头报告及出勤率,具体安排如下:
1. 口头报告(Oral Reports):针对课堂讲授内容,鼓励学生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对具体问题阐述个人观点,并开展讨论。
2. 期末考试(Exams):开卷考试,试题类型以论述题为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五、成绩比例(Grading Scale)
针对课程所采用的各类考评办法,给出以百分计算的考评成绩及其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最终给出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以百分计)。
序号(No.) | 考评办法 (Evaluation Method) | 成绩 (Grade) | 所占比例 (Grading Scale) |
1 | 作业(Homework) | ||
2 | 研究项目(Major Project) | ||
3 | 书面报告(Written Reports) | ||
4 | 口头报告(Oral Reports) | 100 | 30% |
5 | 课内实验(Experiments) | ||
6 | 期末考试(Exams) | 100 | 70% |
六、预期效果(Assessment of Learning Outcomes)
针对第二项所设置各个教学目标,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和所采取的考评方法,预估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所能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具体能力等。
1. 目标1(Objective 1):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
2. 目标2(Objective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目标3(Objective 3):帮助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岛大学教案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 研 室: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任课教师: 刘杨
青岛大学教务处 制
青岛大学教案(理论教学用)
第 1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导论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意义和方法 | ||
讲授主要内 容 |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历史发展以及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历史发展 难点: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理工科研究生的意义与价值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自然辩证法交叉性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历史发展过程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从自然辩证法交叉性学科性质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围,进而了解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历史沿革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分析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自然辩证法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2)通过分析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价值。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2 次课 学时:1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的形成过程 | ||
讲授主要内 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以历史发展线索,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难点:比较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特征,阐述三者的辩证关系。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从自然、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念出发,引导学生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分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特征(2)分析比较三者之间辩证关系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3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的发展过程 | ||
讲授主要内 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以历史发展线索,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难点:比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何种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介绍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过程,分析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科学的生态观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比较分析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特征(2)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4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 | ||
讲授主要内 容 |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及基本内容 难点:分析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主要差异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介绍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过程,分析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科学的生态观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比较分析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特征(2)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5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
讲授主要内 容 |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把握欧美国家科学发展四种主要模式及动力,掌握技术发展两种模式及动力 难点: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认识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力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技术发展模式以及动力分析、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技术发展模式以及动力的研究、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以及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分析,让学生分析比较国外关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观点的主要差异。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比较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与国外学者观点异同(2)比较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与国外学者观点异同。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6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 ||
讲授主要内 容 |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把握科学技术研究四种辩证思维方法、五种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思维的批判性、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介绍介绍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以及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让学生理解辩证思维应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分析辩证思维方法特征(2)分析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特征。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7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掌握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 ||
讲授主要内 容 |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掌握数学方法、系统方法、复杂性思维等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实践的方法、技术活动的方法等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难点: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数学方法、系统方法、复杂性思维、科学实践的方法、技术活动的方法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介绍数学方法、系统方法和复杂性思维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掌握科学实践和技术活动的方法等科学技术活动方法。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介绍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2)掌握科学实践方法和技术活动方法,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作用?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8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
讲授主要内 容 |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介绍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重点讨论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问题 难点: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讨论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人类发展关系问题,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并阐述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分析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从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三个方面,介绍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分析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社会体制以及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第 9 次课 学时:2 | 授课对象 | 2019级研究生(理工科) | |
章 节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把握中国科技创新前沿问题 | ||
讲授主要内 容 |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
| ||
重 点 难 点 | 重点:掌握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以及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并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 ||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 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 | ||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 1.教授思路:通过介绍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国家治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并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实际,探讨科技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 2.采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板书设计以powerpiont为主。 3.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2)中国科技创新 4.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 | ||
作业布置 |
1.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运行? 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 ||
主 要 参考资料 |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 ||
备注 | |||
授课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堂研讨、学生PPT汇报、自学等方式。 针对课堂讲授内容,鼓励学生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对具体问题阐述个人观点,并开展讨论。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论),人民出版社,1971.
[2]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吴国盛.科学的世纪,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