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一、古琴

1.古琴形制与历史沿革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卾两省。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全器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琴身系用整木雕成,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通体髹黑漆,出土时仍有柔润光泽。此式琴与后世七弦琴具较大差别,在演奏手法、音乐风格、音阶韵律、琴的音响性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古琴的源流和发展研究具重大意义。

2.古琴代表作

《流水》:《流水》一曲,是现有我国或世界上最古老乐曲之一。但这首乐曲目前能看到的版本是1425年出版的《神奇秘谱》。这个版本与孔子时代的琴曲流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考证。“流水”一曲由美国的太空飞船“航行者”号1977年8月20日,首次将在太空播放。演奏者:管平湖,演奏用琴是明代第一琴宁王琴——飞瀑连珠。流水一曲分为九段,第一段是引子,二、三段是第一主题,第四、五段是第二主题,第六、七、八段是进一步的展开。整个乐曲企图描写流水的气势和多变。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二、古筝

1.古筝形制与历史沿革

筝,属于我国的民族弹拨乐之一。其音域宽广,发音清脆洪亮,优雅而刚劲古朴典雅,端庄传情。时若玉珠落盘,有时势如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化莫测。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 《战国策 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 

2.筝的种类

筝有传统筝和改革筝之分。按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筝有: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筝。河南传统十六弦筝,面板弧度大,筝体长。广东传统十六弦筝体短小。历史上各传统筝主要用丝弦,清朝中叶开始用铜弦。改革筝的种类有: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和二十一弦筝、苏州二十 一弦筝、北京二十一弦筝等。 

3.筝的流派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 风格和地方,如河南、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 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4.古筝代表作

《渔舟唱晚》:以山东古曲《归去来辞》、《双板》为蓝本,娄树华编曲,金灼南等编于1936年。风格为夕阳而下,百舟意归。渔舟唱晚四字来自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第一部分用慢板音乐恰静优雅,第二段开始出现特性音调,并不断 用摸进,递增递减,推波助澜。

《将军令》:该曲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乐曲情绪激昂,铿锵有力,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使庄严威武的古代将军形象跃然跟前,表现了古代将军调兵遣将的威武气派,展现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得胜归营的悲壮场面。

三、琵琶

1.琵琶的形制与历史沿革

琵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构成。头部包括琴头、弦槽、弦轴;均以硬质黄杨木或红木制作,弦轴亦可用牛角、象牙制作。琴头有凤尾式、如意式等造形,目前多用如意式。颈部包括山口、相、琴枕、琴颈;相多以红木或牛角、象牙制作。腹部包括品、面板、复手、琴背、琴弦;琴背为琵琶发音的共鸣箱,上接颈部,呈半面椭圆形;中空,平面蒙以桐木或柏木面板。面板上粘有品与复手,多以竹或牛角制。琴弦目前多用钢制合金弦或尼龙钢丝弦。

“琵琶”二字初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批”和“把”为两种演奏手法(今谓弹挑),后改写为琵琶。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是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 唐代是琵琶的发展高峰。明、清时期的琵琶艺人们师承相传,对琵琶乐曲,特别是大型套曲的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刘天华先生对琵琶进行大胆改革,首创六相13品琵琶。建国后,琵琶的发展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峰。

2.琵琶代表作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 。

《月儿高》:著名中国古代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详,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其产生背景与《霓裳羽衣曲》酷似。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和古筝曲,是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