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说唱艺术理论与北方说唱艺术


 

 

 

     

    

第一节   概述

二、 说唱音乐界定:(1)说唱音乐是一个民间音乐门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文体上韵散间用,叙事与代言相合;表演上讲述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艺人称“跳进跳出”、“一人多角” );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2)与民歌的不同处:

3)与戏曲音乐的不同处:表现方法(演戏是现身中的说法,而弹词是说法中的现身);唱腔方面。

二、说唱音乐历史沿革:源头可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而正式形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为标志,到宋代说唱音乐已趋于成熟,元明时期继续发展,及到清代达到空前兴盛,成为遍及全国有数百个曲种的艺术形式。

(一)唐代以前与说唱音乐有关的记载:

1、近年史学家提出古代瞽者“诵诗、说书、讲史”为说唱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被认为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

3、也有说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大型叙事诗是早期的说唱;成都出土的东汉陶俑是说书俑,并作为东汉时期就存在说唱音乐形式的例证。(但有争论)

(二)唐代的说唱音乐:变文讲唱

(三)宋、金时期的说唱音乐:

1、条件成熟:有了说唱艺人专门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肆;有人文人加入到艺人组织的书会为艺人们撰写唱词。

2、北宋时期的说唱音乐有:鼓子词、诸宫调、唱赚、陶真和涯词等。

3、南宋时期说书的风气也很盛行,人称说书四家:“小说”、“说公案、铁骑儿”、“说经”、“说史”。

(四)元、明时期的说唱音乐:元代屡次下令禁止民间说唱,所留资料较少;明代说唱音乐又得以兴盛。元、明时期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曲种主要有陶真、词话和弹词等。

(五)清代的说唱音乐:说唱音乐空前繁荣,首先是南方的弹词,再是北方的各类大鼓;

 

第二节  北方代表曲种

一、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因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主要流行在河北、北京、天津地区,在华北、东北其他地区影响也较大。最初由河北河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木板大鼓词调较简单,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篇唱段,无旋律乐器伴奏,由演唱者自司板、鼓,边说边唱,说白占较大比重,因此人们也称这种形式为“说大鼓书”,由农民艺人农闲时在乡村庙会里说唱,以维持生计。清代末叶(1870 年前后),木板大鼓随着破产农民流人天津、北京等城市,因当时的农民艺人说唱带有河间的方言士音,人称“怯味”,故被城里人贬称为“怯大鼓”。这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怯大鼓艺人,其中刘宝全最为突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用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进人大城市后,由于听众发生了变化,演唱形式和内容也随之改变,使用了三弦、四胡作为伴奏乐器,还以唱小段为主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地日趋成熟。20 世纪20 年代是京韵大鼓的鼎盛时期,流派繁多,名家辈出:有高亢挺拔、刚柔并济的“刘派”(刘宝全);委婉纯朴、缠绵低回的“白派”(白云鹏);气壮声宏、相犷豪放的“张派”(张小轩);凡音入曲、悲壮苍凉的“少白派”(白凤鸣)等。各种流派宛如春花竟放,晨鸟争鸣,与风行一时的京剧并立于北京等地,丰富着我国艺术的宝库。

二、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河间大鼓,来源于清代中叶河北保定、河间、沧州一带的木板大鼓和弦子书木板大鼓因无弦索伴奏,又称“单鼓板”,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两种表演形式常拼挡演奏。至道光年间河北高阳县艺人马三峰在木板大鼓和三弦书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曲调对原有唱腔加以改革,用犁锌片代替术板,并用关三弦伴奏,从而创制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其后,马三峰的徒弟朱化麟又在唱腔、表情等方面对马三峰的演唱形式进一步规范化。至清末,西河大鼓在冀中一带已十分流行,但名称一直不固定,有“梅花调”“河间大鼓”等多种称谓,至20 世纪20年代“西河大鼓”这一名称才被固定下来。

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和犁锌片。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板腔体有[头板]、[二板][三板]三种板式。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专攻短篇曲目说唱语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语,唱腔朴实,曲调明快,只唱不说,板式多变。形成独具风格的“马派”西河大鼓。

三、单弦牌子曲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是曲牌类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因曾由一人自弹三弦演唱而得名,又有“杂牌子”、“牌子曲”、“八角鼓”等多种称谓,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音乐是清代岔曲和明清“小曲”相结合的产物。单弦牌子曲这一形式兴起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 年),演唱形式最初由一人自弹自唱,后逐渐改为演唱者自击八角鼓,另有一人弹三弦伴奏。除了一人演唱之外,单弦牌子曲还发展出两人对唱的“拆唱”形式,多人演唱的“群唱”形式,伴奏除八角鼓、三弦外也加用了笛、笙、二胡、四胡、木鱼、板等多种乐器。

单弦牌子曲音乐属曲牌联缀体。主要唱腔可分为岔曲和曲牌两个部分。岔曲,高腔(戏曲声腔)脆白发展而成,为6句体结构;曲牌,共八十余个,有来自民歌和其他曲种音乐的,也有来自南北曲及地方戏的。在单弦牌子曲中将岔曲分为[曲头]和[曲尾],中间加入若干曲牌联

四、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琴书类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及华业,东北地区。山东琴书因用扬琴作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曾称“打扬琴”或“唱扬琴”。约于清代乾隆初年(18 世纪末)形成在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最初是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后进人城市说书,能唱中篇或长篇大书,并吸收女艺人参加演出。1934 年著名艺人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演唱,定名为“山东琴书”。

因流传地区不同,山东琴书形成了南路、北路和中路三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南路琴书产生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以曹县、菏泽、郸城等地为中心,代表性演员是茹兴礼,称“茹派”,旋律朴直;北路琴书流行于鲁西北、鲁中一带,以济南市为中心,代表性演员是邓九如称“邓派”,风格平易近人,纯朴幽默;东路琴书流行于胶东地区,代春清员是商业兴,称“商派”,曲调流丽优美。三派中,北路发展较突出。

山东琴书音乐属主插体。唱腔由3个部分组成:[凤阳歌],亦称“四平调”;[垛子板],在传统曲目中也称[二板]或[块板];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常用的如[上河调]、[下河调]、[汉口垛]、[叠断桥]、[阴阳句]等。这三类曲牌中,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最基本的曲调,各种

五、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道情类曲艺中流传较广的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以及安徽、山东等地。因用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河南坠子约形成于代未年。加进了道情,同时与当面民间的“莺歌溜”(一作“颖歌柳)结合之后又将伴奏乐器三弦加奏,改成坠胡,唱腔也有较大发展,形成了河南坠乐。保持着纯朴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音乐通俗易懂,唱腔与语言的字调、语调结合十分紧密,行腔流畅,节奏灵活,很富有感染力。1930年后,河南坠子进入兴盛时期。由于在各地流传,逐渐形成了中路东路和北路三大流派。

北路坠子(又称“北口”),以新乡、安阳为中心,以乔利元、乔清秀为代表,形成“乔派”;中路坠子以开封、郑州为中心,董桂枝等,形成“董派”;东路坠子以商丘为中心,有徐玉兰、张大贵等。河南坠子属主曲体曲种。唱词以七字和十字句为主。唱腔由上、下两乐句变化组成。常见的唱腔有:开唱段、平腔、含韵、快札板。

六、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属牌子曲类曲种,唱腔以流行于天津地区的一种时调小曲为主。其特点是内容通俗明朗、短小精悍。曲调常是一字多腔,节奏多变,听来俊俏清脆,委婉明快,加上伴奏色调的明亮透彻,构成了天津时调的独特风格。主要唱腔为“靠山调”。特点是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基本曲调4句。“靠山调”中,通常插人一个叙述性较强、节奏较自由的数唱,从而形成了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起平落”结构形式。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有王毓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