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合奏类器乐分类与丝竹乐


 

                               

 

   

 

       

 

综述:我国传统乐种历史源远流长,分布很广,类别繁多。一般分为五个: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分类:丝竹乐、吹打乐、重奏乐、大型合奏乐

 

n一、丝竹乐

 

丝竹类乐种: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

主要种类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等。

主要的地方传统丝竹乐

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及苏南、浙西一带,1911年在上海建立的“文明雅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江南丝竹乐组织。江南丝竹乐队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的七至八人。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广东音乐

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面来的。最初的的组织是戏曲乐队和民间的“八音会”。早期乐器有二弦、提琴(与板胡相似,较大)、三弦、月琴、横箫五件,号“五架头”。后改为二胡(改制成粤胡)、秦琴、扬琴三件头,在三件头上又加了洞箫、椰胡,变为五件头。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作品,后经潘永璋执笔整理。乐曲描绘初夏时节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表现了人们的内心欣喜之情。音乐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

福建南音

又名南管,南乐,流行于福建闽南方言区的乐种,起源于隋唐,主要用的乐器为唐式琵琶、洞箫、拍板、二弦和三弦等,音乐分曲、指、谱三类,风格古朴典雅,被称作“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代表作品有《八骏马》等。

n二、吹打乐

吹打乐类乐种:是以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并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风格粗犷、刚健,善于表达心情兴奋和激烈强健的情绪,主要种类有有:苏南吹打、浙江吹打乐、晋北鼓乐、河北吹歌等。

 

1、  苏南吹打

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苏南吹打有三种乐队组合形式,乐曲多为结构庞大的“套头”。由多支散曲与鼓段、或锣鼓段联缀而成。  
  苏南吹打的乐队组合:
  (
1)十番鼓——以鼓(板鼓和同鼓)领奏和独奏,另有板、木 鱼、云锣等打击乐器。丝竹乐器有笛、箫、笙、胡琴、板胡、小三弦、琵琶等。
  (
2)十番锣鼓——以十番鼓乐队为基础,加大锣、马锣、喜   锣、内锣、齐钹、小钹、大钹、双星等打击乐器。有时增加大、小唢呐等吹奏乐器。
  (
3)粗吹锣鼓——大唢呐的全套打击乐器。有时加用招军。

 苏南吹打乐曲多为结构庞大的“套头”。由多支散曲与鼓段、或锣鼓段联缀而成。苏南吹打“套头”形成一种固定化的结构章法,锣鼓段的写作很有规律,组织有序,但也带来结构的程式化,使每首“套头”缺少个性和生气。

2、浙东锣鼓

主要流行于奉化、嵊县一带,于明代中叶已盛行,是浙江民间吹打乐的代表乐种之一。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绣球》、《大辕门》(以当地人誉之为四大名曲);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人们简称为“万得划”)等。这些曲目,有的表现了古代将土凯旋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大辕门》、《将军得胜今》),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趣(《划船锣鼓》、《绣球》);有的古朴、典雅,曲趣文静(《十番》、《都花》);有的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万花灯》、《八仙序》)。

3、河北吹歌

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所以人们称它为“吹歌”。各地的吹打班社组织有吹歌会、吹管会、吹鼓乐、吹打班、为乐会、安乐会等不同名称, 其中以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最负盛名。河北吹歌的历史根据艺人提供的口头资料推算,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欢歌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殡时演奏;另一部分亦农亦艺者自由组合成各种班社,常为婚丧喜庆和过年过节时演奏,如为民间歌舞跑驴、据缸、地秧歌等作伴奏,及在农闲时演奏自娱。

河北吹歌由于要“吹歌”和“咔戏”,吹管乐器在吹奏时要模仿剧中生、旦、净等各类角色的腔调,所以吹奏技术得到高度发展,演奏者能对戏曲行腔和人物性格模拟得维妙维肖。另外还创造了模拟三弦弹奏和细雅的箫声的特技,河北吹歌的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新刚健,生气勃勃。富有地方色彩。

分布各地的乐队组合没有统一的编制,这里只概括地介绍两种基本类型。
  一类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弦,再加一组打击乐器。如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所用乐器。
  吹管乐器:管子、海笛、大笙、梆笛、口笛。
  打击乐器:小鼓、大鼓、小钹、铙、小铛铛、云锣、梆子。
  拉弦乐器:梆胡(即板胡)、胡琴、龙头胡琴(低音乐器)。

另一类型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如唐山欢歌会所用乐器。
  吹管乐器:唢呐、小唢呐、笙。
  打乐击器:大鼓兼堂鼓、大铙兼大锣、小钗、大铙。

晋北鼓吹

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简称八大套,主要流传于山西省五台、定襄、忻县、原平、崞县等地。八大套的历史渊源未见有准确的记载,据老艺人回忆,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间形成,二十世纪初,达到极盛阶段,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演奏鼓乐的班社有叫“鼓房”或“鼓班”,近人亦称“八音会”,几乎村村都有。常演奏的曲目有句“八大套”、《大得胜》及《打酸枣》、《探妹子》、《毛奴观灯》等散曲。

“八大套”自成一系,是《青天套》、《扮妆台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大骂渔郎套》、《箴言套》、《鹅郎套》和《劝金杯套》八首大会的总称。其每首套曲都由多首曲牌按照固定的顺序联缀而成,以速度的“渐层发展”为主线,其次又以诸曲牌用相同的尾声作贯穿统一。吹奏“八大套”以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海笛、笛子(其中《大骂渔郎套》单用唢呐吹奏),打击乐器有鼓、小钹、大钹、大锣、云锣、梆子等。

“八大套”中除《箴言套》专用丧事外,其余七套多用婚丧喜庆和社火庙会等场合。音乐富有乡土气息,优美朴实,热闹经听。

 

 以大型套曲《大得胜》为代表是晋北鼓乐中另一种类型,它在曲牌选用和次序编排方面自由灵活,演奏时富于即兴性,更能适应民间风俗中各种场合演出的需要。

n清锣鼓

锣鼓乐类乐种:是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锣鼓乐在中国传统乐种中一方面以独立的乐种形式出现,如西安的铜器社,山西的威风锣鼓、绛州锣鼓,土家族的打溜子,山东的博山锣鼓、临清驾鼓、青州锣鼓等;另一方面以某一乐种中一种演奏形式而存在,如十番锣鼓、河北音乐会等。但其本质仍是以打击乐器为基础与中心的。

 

n三、重奏乐与大型合奏乐

清末民初后,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民间器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某些传统音乐品种的日趋衰落,而琵琶音乐和江南丝竹却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改良国乐的兴起,更是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上海开埠之前的江南地带,其经济文化的中心约在苏州、无锡等地,那里的民间器乐合奏的主要形式是“苏南吹打”,亦称“十番锣鼓”。至二十世纪初,上海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民间丝竹乐的活动也日益兴旺。市区的音乐合奏常在室内进行,以往那种锣鼓喧天的和走形式不能适应市民欣赏和演出的需要,运用时只加少量击节性乐器的“清丝竹形式”。
  在乐队配置上,最早只有所谓的“三丝三竹”三丝即二胡、琵琶、三弦,三竹即笛、笙、箫,后来才逐步加进杨琴、阮等乐器。此类活动开始在茶楼定期举行,后来形成了社团性质的丝竹组织。
  当时在上海最早成立的丝竹社团的“文明雅集”,南方汪昱庭、卫仲乐等人主持的“大同乐社”谭小麟等人主持的“沪江国乐社”等诸多乐社以不同形式对我国民间民族音乐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大同乐社”,在当时虽属民间音乐组织,但已具有准专业团体性质,而且已从单一的丝竹曲演奏(指江南丝竹曲),扩大到国乐,即今称为民乐演奏的范围。它创建于
1918年,20年发展成立“大同乐社”。创办人郑觐文。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演奏家的的卫仲乐、黄贻钧、李廷松、孙裕德等都是其会员。值得一提的是,大同乐社对《春江花月夜》的改编成功,对我国传统国乐有了很大突破,可谓是我国民族合奏音乐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建国以后,各地先后建立的民族乐团综合了丝竹和吹打的优点和特长,形成了具有吹、拉、弹、打四组乐器相结合的表演能力。 上海的民乐发展呈现专业和业余共同发展之路。56年夏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即今上海音乐学院),为上海乃至全国民乐界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57年成立了上海民族乐团由开始的四、五十人的规模发展到今天的近八十人规模,在国内外颇具影响。50年代,学校、工厂、部队和广大农村,业余民乐队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丰富了人民的音乐生活。 在民族音乐创造中上海专业作曲者和器乐演奏人员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如民族管弦乐曲《大江东去》(徐景新、陈大尉作曲),《东海渔歌》(马圣龙、顾冠仁曲),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张小峰、朱晓谷曲)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跃龙》(胡登跳曲)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曲)等在民乐表现手法和曲目主题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在乐器改革方面完成了对大革胡、低革胡,能自由转调的杨琴和蝶式筝复制编钟等。

n1、民族重奏乐

弦乐五重奏:“丝弦五重奏”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胡登跳教授所创设的一种新型的民族器乐表演形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胡登跳先生遴选出我国的二胡、琵琶、扬琴(中阮)柳琴 和古筝等主要以蚕丝为琴弦的5件民族乐器,并运用和声、复调等西洋室内乐重奏的作曲技法进行写作,创作和改编了《田头练武》、《欢乐的夜晚》、《阳关三叠》、《Bartok》、《跃龙》等一大批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作品,于是“丝弦五重奏”就逐渐形成并流行了。这一新颖的民乐品种在演奏上继承了我国丝竹音乐既拉又弹各显个性的传统特色,又具有西洋重奏音乐呼应配合融为一体的优点,从而显著提高了我国民族器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

《欢乐的夜晚》

胡登跳作于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丝弦五重奏组首次演奏(陈洁冰、袁黎、吴强、裘莉蓉、许菱子)。
作者以娴熟的创作技巧和运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逼真地模仿和描绘出欢乐夜晚中的各种场面:有舞狮的锣鼓声、热烈的吹打、插科打诨的丑角表演、惊险的杂技等,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喜悦欢畅的心情。

n2、大型合奏乐

新型综合性的民族管弦乐队合奏音乐,吹、拉、弹、 4组,高、中、低音区完整。

代表乐曲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陈子敬琵琶谱抄本》中之《夕阳箫鼓》一曲,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并易其名为《浔阳琵琶》。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昱庭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标题与李芳园所拟有所不同,是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迥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金蛇狂舞

    取材于民间器乐曲《倒八板》,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易名《金蛇狂舞》,并且亲自指挥灌制成唱片。乐曲采用循环体结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

 

n习题

 

1、江南丝竹(八大曲)

2、广东音乐

3、福建南音(四大名曲)

4、苏南吹打

5、晋北鼓乐

6、《雨打芭蕉》、《八骏马》、《将军令》《大得胜》、《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

7、民族丝弦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