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南北方代表性剧种

一、北方代表剧种

(一)秦腔

1、形成:秦腔是流行在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古老剧种,也是梆子声腔系统中最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伴奏乐器,故又称"梆子腔""桄桄子"(桄,音guang,此名系由象声而来的俗称),其音乐来源于明代(可能更早些)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创造逐渐形成,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万历(1573-1620)的传奇抄本《钵中莲》中有一段标明为"西秦腔二犯"唱词,上下句七言体,与今之梆子腔词格相似。之后,秦腔很快流传到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甚至到南方苏、浙、闽、川、云、贵各地。清乾隆年间,著名四川籍秦腔艺人魏长生曾率秦腔班多次进北京演出(第一次1774年,第二次1779年),对昆曲独霸京城的局面造成很大冲击。魏长生在唱腔上"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并在唱腔、化妆、剧本、旦角步法等表演上进行了改革,使人耳目一新,为许多剧种所效仿。

2、音乐特色及伴奏:秦腔的音乐特色鲜明,风格朴实豪放。调式很特殊,有"欢音"(又称"花音"、"硬音")和"苦音"(又称"哭音"、"软音")两种。欢音调式以七声或五声的徵调式为多:5、6、(7)、1、2、3、(4)、5苦音调式的七音音阶,虽也叫徵调式,但具有羽类调式的色彩。花音调式比较明朗、昂扬,善于表现喜悦、清新的感情;苦音调式比较深沉、柔和,善于表现细致、内在的感情。

秦腔所用乐器,文场丝弦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等。吹管乐有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锣鼓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饶钹、铰子、梆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体现剧种特色的板胡与梆子两种。

3、唱腔特点:秦腔唱腔板式齐全,常用的有:慢板,长于抒情;二六板,兼具叙事与抒情;带板(一或紧拉慢唱的),多用于紧张、激越的感情;垫板(自由节拍),常用于悲壮豪放的情绪;二倒板,常做唱段或转板的引句;滚板(节奏自由),吟咏性唱腔,用于哭腔等六种。每种还可有快、慢之分。秦腔唱腔旋律的起伏较大,跳进较多,常有四、五度的跳进,七度以上直接的大跳也常可见。唱法有"本音"(用真嗓唱)和"二音"(用假嗓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两种。大多以"本音"为主,而有时在句末拖腔上用"二音",将旋律翻高八度,非常动。

代表作:《庵堂认母》

 

(二)晋剧

1、形成:秦腔约于明代嘉靖年间流入陕西各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在当地生根,形成了各路梆子。山西现有四大梆子:"南路梆子",又叫蒲州梆子,流行在山西南部永济(古名蒲州)一带,是山西最早的梆子腔;"中路梆子",流行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及内蒙、陕北一带;"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内蒙一带;"东路梆子",又名上党梆子,流行在山西南部。"中路梆子"又叫晋剧,形成年代晚于南路梆子,约在清康熙年间,最初是由蒲州艺人传的,在晋中盆地流行。这里的经济、交通比较发达、民间音乐也很丰富。梆子腔传到这里以后,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特别是祁县、太鼓的秧歌和汾阳、孝义干板秧歌等音乐材料和器乐,在语言、表演、音乐风格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晋剧到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开始盛行,至20世纪初开始有女演员参加演出。

2、音乐伴奏:晋剧的器乐,文场有呼胡(又名"胡芦子",音色清脆、柔和)、二弦(又称"三股子",高音弓弦乐器)、小三弦、四股弦(弹弦乐器),吹管乐有唢呐(2支)、笛(2支);武场与秦腔近似。共9人演奏,以呼胡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文场器乐曲牌约有100多种,武场锣鼓点也有百十余种,十分丰富。

3、唱腔:中路梆子唱腔有"乱弹"、"花腔"、"曲子"3部分。"乱弹"即梆子腔,有7种基本板式:平板(又称慢板、四股眼,,速度较慢)、夹板()、二性(矛,速度适中,也可稍慢、稍快、使用灵活方便)、流水(情绪紧张激烈,有时还可紧打慢唱)、介板(节奏自由)、滚白(节奏和旋法都较自由的朗诵调)、导板(只一句,用于唱段或板式开头)。"花腔"是一种无词的拖腔形式,用假声,附于各种板式之中。"曲子"是引用昆曲曲牌或其他外来小调加以改编("晋剧化")而成的。

代表作:《打金枝》

(三)河北梆子

1、形成:河北梆子是梆子腔传入河北之后,在当地生根、派生出的一个重要支系,流行于河北全省,旁及山东、东北,约有140年历史。自魏长生带秦腔进京后,声名大振,许多京腔艺人也纷纷改唱秦腔。1790年,清政府命令禁演秦腔,魏长生被迫离京,许多在京的秦腔艺人又改唱昆腔和京腔。但因秦腔通俗易懂,仍富有生命力。至清道光年间(1820-1850)终形成了一种以秦腔为基础,用北京语音演唱,汲取京腔、昆曲音乐及表演艺术的新的声腔——河北梆子。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河北梆子几乎遍布全省农村、城镇,与京剧相竞争,同时又吸收了京剧的打击乐、念白和唱腔等。其后,天津出现了新派梆子腔,与在京的梆子腔相对峙,形成新老两派,人们称在京的老牌为"京梆子",天津的新派为"卫梆子"

2、唱腔: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旋律刚健挺拔,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息。板式有:慢板(分大慢板、小慢板)、二流板、快流水板(垛板)、三板流水(紧拉慢唱)、尖板(散板)、哭板以及引板、收板等。乐器与秦腔相似,以板胡和梆子为主。

代表作:《蝴蝶杯》

(四)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代表作:《花木兰》《烤红》

(五)评剧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