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春季学期第一课

一、总结上学期成绩

  1.   上学期我们篮球专项考的很好,百分制平均分85分,素质三项考的不好,百分制45分,平均下来总分不是很高。

2.在整个学校看,咱们还不错,偏上。因为素质三项都一个尺度,都得不到分,各项目一样的情况。

3.有的同学问能否专项占比大一些,我们也反映了。领导认为,如果像以前专项70%,素质2项20%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主观打分的项目,象健美操,武术等打分太高,是个人90多分,我们球类、田径就吃亏了。我觉得说的有道理。

4.如果有的同学不满足于及格,早下手练素质三项,篮球考试简单。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

篮球专项课教学进度

第二学期

第一周: 1、复习上学期所学的脚步移动和传、运、投基本技术

         2、学习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第二周: 1、复习所学传、运、投基本技术

         2、学习单双手反弹传接球

         3、复习传切上篮和两人短传快攻

 第三周: 1、复习所学传、运、投基本技术和突破上篮技术

         2、复习变向跑、滑步、后撤步脚步移动技术

3、学习个人防持球队员技术

 第四周: 1、复习传、运、投基本技术和二人短传快攻

         2、个人攻防技术结合练习

         3、学习双手头上传球和运球急停跳投

4、教学比赛

 第五周: 1、复习所学传、运、投基本技术

         2、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3、学习三人短传快攻

 第六周: 1、传、运、投技术结合练习

         2、学习转身运球

         3、复习传切配合和三人短传快攻

         4、介绍抢、断球技术

5、教学比赛

 第七周: 1、复习传、运、投基本技术和个人攻防练习

         2、学习快攻配合(三人)

         3、学习侧掩护配合

 第八周: 1、复习所学传、运、投基本技术

         2、复习侧掩护战术和传切配合

         3、快攻练习

         4、介绍进攻2—1—2战术配合(队型落位)

5、教学比赛

第九周: 1、复习传、运、投综合练习和所学技战术基本配合

         2、复习快攻战术配合

3、素质测试——立定跳远

 第十周: 1、复习传、运、投综合练习和所学技战术配合

         2、学习2—3区域联防和进攻区域联防

         3、教学比赛

 第十一周: 1、复习传、运、投基本技术和所学基本战术配合

           2、介绍背后运球和防守快攻战术配合

           3、复习2—3区域联防和进攻区域联防

 第十二周1、复习传、切战术配合

         2、复习防守战术基本配合(穿过、挤过、拦人)

3、学习半场人盯人防守

4、教学比赛

 第十三周: 1、复习所学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配合

           2、复习防掩护配合技术和人盯人防守

3、素质测试——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

 第十四周: 1、复习考试内容

           2、篮球技术考试

 第十五周: 1、复习考试内容

2、篮球技术考试

第十六周:总结一年篮球课的学习情况,指出同学们目前的长处和不足,提出以后的锻炼方向。补上缺考同学的考试。


本学期教学内容就是,首先我要把咱们班的学生一下子分成几个队,比如分成六个队。或者七个队,或者八个队,就是如果人数够42个人,分成八个队,分成八个队以后呢,选出队长,每次比赛抽签找对手打,每节课打30分钟比赛。上半场15分钟,中间五分钟休息,15分钟下半场,每节课都要打满这个比赛,因为篮球没有比赛就没有意思了。上课顺序:准备活动,教学重点、难点技术。然后分开各队分开赛前技术练习,战术演练,战术布置。开始比赛,两节打完以后,剩下20分钟自由活动,你可以继续打,也可以练技术。

三、考试内容,标准及评分办法。

1、基本运动技能考核要求(50%,共50分)

               

 

单项

 
 

分值

 
 

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

 
 

30分

 
 

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

 
 

10分

 
 

50米跑(第一学期)/立定跳远(第二学期)

 
 

10分

 

 

附表二:二年级素质考试评分标准

                                                                                                                                                                                                                                                                                                                                                                                                       

 

 

 

分数

 
 

项目

 
 

立定跳远(厘米)

 
 

50米(秒)

 
 

仰卧起坐(个)

 
 

引体向上()

 
 

800米(分:秒)

 
 

1000米(分:秒)

 
 

 
 

 
 

 
 

 
 

 
 

 
 

 
 

 
 

100

 
 

265

 
 

206

 
 

6.3

 
 

7.8

 
 

56

 
 

19

 
 

3:10

 
 

3:15

 
 

95

 
 

261

 
 

202

 
 

6.4

 
 

7.9

 
 

54

 
 

18

 
 

3:15

 
 

3:20

 
 

90

 
 

257

 
 

198

 
 

6.5

 
 

8.0

 
 

52

 
 

17

 
 

3:20

 
 

3:25

 
 

85

 
 

253

 
 

194

 
 

6.6

 
 

8.1

 
 

49

 
 

16

 
 

3:25

 
 

3:30

 
 

80

 
 

249

 
 

190

 
 

6.7

 
 

8.2

 
 

46

 
 

15

 
 

3:30

 
 

3:35

 
 

75

 
 

245

 
 

186

 
 

6.8

 
 

8.3

 
 

40

 
 

14

 
 

3:35

 
 

3:40

 
 

70

 
 

241

 
 

182

 
 

6.9

 
 

8.4

 
 

36

 
 

13

 
 

3:40

 
 

3:45

 
 

65

 
 

237

 
 

178

 
 

7.0

 
 

8.5

 
 

30

 
 

11

 
 

3:45

 
 

3:50

 
 

60

 
 

233

 
 

174

 
 

7.1

 
 

8.6

 
 

26

 
 

10

 
 

3:50

 
 

3:55

 
 

55

 
 

229

 
 

170

 
 

7.2

 
 

8.7

 
 

25

 
 

9

 
 

3:55

 
 

4:00

 
 

50

 
 

225

 
 

166

 
 

7.3

 
 

8.8

 
 

24

 
 

8

 
 

4:00

 
 

4:05

 
 

45

 
 

221

 
 

162

 
 

7.5

 
 

9.0

 
 

23

 
 

7

 
 

4:05

 
 

4:10

 
 

40

 
 

217

 
 

158

 
 

7.7

 
 

9.2

 
 

22

 
 

6

 
 

4:10

 
 

4:15

 
 

35

 
 

213

 
 

154

 
 

7.9

 
 

9.4

 
 

21

 
 

5

 
 

4:15

 
 

4:20

 
 

30

 
 

209

 
 

150

 
 

8.1

 
 

9.6

 
 

20

 
 

4

 
 

4:20

 
 

4:25

 
 

25

 
 

205

 
 

146

 
 

8.3

 
 

9.8

 
 

19

 
 

3

 
 

4:25

 
 

4:30

 
 

20

 
 

201

 
 

142

 
 

8.5

 
 

10.0

 
 

18

 
 

2

 
 

4:30

 
 

4:35

 
 

15

 
 

197

 
 

138

 
 

8.7

 
 

10.2

 
 

17

 

 

4:35

 
 

4:40

 
 

10

 
 

193

 
 

134

 
 

8.9

 
 

10.4

 
 

16

 
 

1

 
 

4:40

 
 

4:45

 
 

5

 
 

189

 
 

130

 
 

9.1

 
 

10.6

 
 

15

 

 

4:45

 
 

4:50

 

 

 

2、专项运动技能考核要求(40%,共40分)

根据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设置了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分散在4个学期,每学期2学时),讲授内容为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锻炼方法、运动损伤与防护、专项理论知识和裁判法等。理论教学结束后,将安排体育理论课程考试或作业,并纳入学期期末考核总成绩,占5%(5分)。

专项运动技能考核根据教学大纲考核标准进行评定,主要考查专项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占35%(35分)。

3.专项运动技能考核(40%40分)

1)技能考核(35%35分)

全场八字运球上篮(20分)

                             

全场八字运球上篮评分标准

                                                                               

 

分值

 
 

20分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成绩

 
 

45秒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7

 
 

59

 
 

1ˊ1″

 
 

1ˊ4″

 
 

1ˊ7″

 
 

1ˊ11″

 
 

1ˊ15″

 
 

1ˊ20″

 
 

1ˊ25″

 

方法:考生从端线持球,听到口令后右手运球开始,绕过第一罚球圈后体前换左手运球,绕过中圈后体前换右手运球,绕过第二罚球圈后右手上篮。然后以相同路线返回,再用右手上篮一次,一共上篮四次。

要求:连续运球不得远推运球上篮,必须投中篮后才能继续运球,投不中要连续再投,直到投中。任何一只脚不得触及罚球圈线和中圈线,否则按违例处理;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一分钟连续跳投(15分)

   

 

 
 

方法:以篮圈中心到罚球线距离为半径,以篮圈中心为圆心,以罚球线距离为半径,划一半圆(如图所示),在弧线外任意点跳投,自抢自投,持续时间一分钟,投中1个得3分,投中5个为满分(15分)。

 

要求:考生在半圆外,任何一只脚不得触及半圆的弧线,否则按违例处理;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四,体质监测

我在群里发标准,你们参考对照一下。

五  前四周要学会八段锦。

功法

八段锦为传统医学导引按跷中绚丽多彩之瑰宝。一般有八节,锦者,誉其似锦之柔和优美。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发展

坐势和立势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憷著《道枢·众妙篇》 [1]  :“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

南北两派

八段锦被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委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

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

八段锦功法基本共识

(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

(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

(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功法特点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

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

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穿

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

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

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

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

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

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神,是指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意识活动,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形体表现。“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

习练要领

松静自然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最根本的法则。松,是指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

准确灵活

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

练养相兼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

循序渐进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

动作要点

第一段 双手托天理三焦

(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

(2 )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进配以缓缓呼气。

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另一种练习法,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体侧上举,且同时抬起足跟,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于丹田。如此托按 4 ~ 8 次。

这一式由动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但实际上是四肢、躯干和诸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

此式以调理三焦为主。有关三焦的部位尚无定论,但大多数人认为 [ 上焦为胸腔主纳,中焦为腹腔主化,下焦为盆腔主泄。即上焦主呼吸,中焦主消化,下焦主排泄。它概括了人体内脏的全部。《难经·六十六难》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原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即是人生之命。十二经之根,通过三焦激发于五脏六腑,无处不至,它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对三焦的调理,能起到防治各内脏有关诸病的作用。特别是对肠胃虚弱的人效果尤佳。上举吸气时。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我们通过 X 光透视观察证明,它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一至三厘米,从而加大呼吸深度,减小内脏对心肺的挤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使肺的机能充分发挥,大脑清醒,解除疲劳。另外,上举吸气,使横膈下降,由于抬脚跟站立,自然使小腹内收,从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内脏得到充分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向上松弛,腹肌亦同时松弛,此时腹压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就改善了腹腔和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平时,人两手总是处于半握拳或握拳状态,由于双手交叉上托,使手的肌肉、骨骼、韧带等亦能得以调理。此式除充分伸展肢体和调理三焦外,对腰背痛背肌僵硬、颈椎病眼疾、便秘、痔疮、腿部脉管炎扁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式还是舒胸,消食通便,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等极佳方法。用以治疗预

防脉管炎时,要取高抬脚跟的作法,每次要反覆练习。

第二段 左右开弓似射雕

(1 )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2 )手握拳,食指与拇指呈八字形撑开,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时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状。眼看左手。

( 3 )、(4 )动作与( 1 )、( 2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开弓 4 ~ 8 次。

这一动作重点是改善胸椎、颈部的血液循环。临床上对脑震荡引起的后遗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上、中焦内的各脏器尤对心肺给予节律性的按摩,因而增强了心肺功能。通过扩胸伸臂、使胸肋部和肩臂部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和增强,有助于保持正确姿势,矫正两肩内收圆背等不良姿势。

第三段 调理脾胃臂单举

(1 )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继而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

(2 )左手俯掌在身前下落,同时引气血下行,全身随之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3 )、( 4 )动作与( 1 )、( 2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手交替上举各 4 ~ 8 次。

这一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于两手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长,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熟练后亦可配合呼吸,上举吸气,下落呼气。

第四段 五劳七伤往后瞧

(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叉腰。头颈带动脊柱缓缓向左拧转,眼看后方,同时配合吸气。

(2 )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

(3 )、( 4 )动作与( 1 )、( 2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后瞧各 4 ~ 8 次。

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脏受损。七伤指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绪对内脏的伤害。由于精神活动持久地过度强烈紧张,造成神经机能紊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受损。该式动作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由于头颈的反覆拧转运动加强了颈部肌肉的伸缩能力,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其功能。此式对防治颈椎病、高血压、眼病和增强眼肌有良好的效果。练习时要精神愉快,面带笑容,乐自心田生,笑自心内,只有这样配合动作,才能起到对五劳七伤的防治。另外,此式不宜只做头颈部的拧转,要全脊柱甚至两大腿也参与拧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五脏的健壮,对改善静脉血的回流有更大的效果

第五段 摇头摆尾去心火

(1 )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以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同时全身放松,呼气末尾,两手同时做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

(2 )动作与( 1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 (1) 、 (2) 动作交替进行各做 4 ~ 8 次。

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做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行的俯身旋转动作,亦有降伏“心火”的作用。动作要保持消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任、督、冲三脉的运行。

第六段 双手攀足固肾腰

(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2 )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3 )上体缓缓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4 )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如此反覆俯仰 4 ~ 8 次。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这一势主要运动腰部,也加强了腹部及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与全身代谢机能有密切关系。腰又是腹腔神经节腹脑”所在地。由于腰的节律性运动(前后俯仰),也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及各个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有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的作用,能强腰、壮肾、醒恼、明目,并使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年老体弱者,俯身动作应逐渐加大,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俯身时头不宜过低。

第七段 攒拳怒目增气力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成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1 )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于腰间。

(2 )与( 1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 4 ~ 8 次。

此式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此式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于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第八段 背后七颠百病消

预备姿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

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下落,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如此起落 4~8 次。

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你们先练练,上课我再带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