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一、拓展阅读

1、腰椎穿刺

 针刺点一般选在第三、四腰椎棘突之间,此点恰位于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针刺方向是从第四腰椎棘突上缘斜向前上方。针刺通过的主要结构是皮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和蛛网膜等。当针穿过每一类结构时,都有一定的阻力感觉。穿过硬脊膜时,可能有轻微痛觉。针尖刺入硬膜外隙时,由于此处为负压,因此可把针内的液体吸进去。由于硬脊膜很厚,蛛网膜很薄且又贴近硬脊膜,其间的硬膜下隙是潜在性的,所以,实践中,在正常情况下,针尖只要穿过硬脊膜,接着就必然穿过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此时,脑脊液会自动从针内滴出。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流速是每秒钟一滴。颅内压大时,脑脊液会连续流出,若脑脊液突然停止外流或滴出,则可能是由于延髓下沉阻塞枕骨大孔所致。


2、脑膜刺激征

 (1)硬脑膜的神经:硬脑膜的神经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分支,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和颈神经也有分支分布。此外尚有自主神经的纤维分布。

(2)脑膜刺激征的解剖基础:在临床上,各种类型的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压增高等,均可使脑膜和脊神经后根受刺激,从而产生一种保护性反射,出现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脑膜刺激征”。它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阳性、皮肤感觉过敏等。其中的头痛,可能是因为分布到脑膜上的对痛觉敏感的神经末梢受炎症和机械性牵引刺激所致;恶心和呕吐或吐前无恶心而呈喷射状呕吐,可能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引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是由于脊神经受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性伸肌紧张的表现,这是因为伸肌的保护性收缩,能减轻对脊神经后根的牵扯性刺激,从而减轻疼痛;Kernig征阳性,是由于脊膜神经根已经发生了病理性刺激,故当检查者将患者被动屈髋而伸直小腿时,由于牵引了脊神经,使病变的脊神经根又增加了一个附加的机械性刺激,此时病理性刺激加上机械性刺激一起共同加重了刺激强度,从而加重下肢的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是由于病变刺激脊神经后根所致。

 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硬脑膜下腔。此腔是一个潜在的裂隙,两膜的相邻面都被覆有间皮,其间含有少量液体,能减少膜间摩擦。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一样都没有吸收能力,故硬膜下出血可以保留一年之久。此种硬膜下血肿很像肿瘤,可以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症,出现脑组织局部损害的定位体征,一旦作出诊断,须外科手术治疗。

3、小脑幕切迹疝

通过小脑幕切迹的脑移位,有两种主要类型:其一发生于幕上的占位性病变和脑积水,迫使幕上的脑组织通过切迹向幕下移位,称为下行性小脑幕切迹疝,一般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或切迹疝,或颞叶疝;其二发生于幕下占位性病变,迫使幕下的脑组织通过切迹向幕上移位,称为上行性小脑幕切迹疝。

当小脑幕以上的大脑半球尤其是颞叶或额叶有占位性病变时(如肿瘤、血肿、水肿等),颞叶内侧面的海马回钩(钩回)最易受压力的推动而向内下方移位,被挤入小脑幕切迹缘的内侧,进而向下占据脚底池,形成临床上最常见的钩回疝,亦称脚底池疝或小脑幕切迹前疝。可出现如下症状:①脑干受压症状:由于疝入的脑组织挤压中脑,使其发生变形、移位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使中脑,甚至向上波及下丘脑及脑的中线结构,向下波及脑桥和延髓,使其发生缺血、水肿、出血,因此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体温等方面的改变。②眼运动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受移位的脑干、大脑后动脉及岩床内侧韧带的压迫,发生动眼神经麻痹。至病变的后期由于滑车神经及展神经被累及可以发生全眼麻痹。③对侧肢体痉挛性偏瘫:由于病灶侧大脑脚受疝入脑组织的压迫,可出现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④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闭塞综合征:由于病灶侧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受压、痉挛,而使该动脉供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病灶对侧双眼同向性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同侧上肢的共济运动失调等。但由于患者此时多伴有意识障碍而不易查出。



二、课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