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二)近代科学早期发展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为开端,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比利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的《人体结构》,揭开了医学领域里的革命序幕,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是这场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1)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波兰天文学家哥自尼(N.Copernicus14731543)曾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意大利留学,受到火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希腊古典著作的启发。他在1543年临终前发表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阐述了他的日心说,其要点是:(1)地球并非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在宇宙的中心,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又围绕太阳旋转;(2)月亮绕地球旋转,并且和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3)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它们的轨道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它们公转方向也是一致的。

日心说的发表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首要标志,它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在中世纪被基督教神学教条化了的托勒密地心说宇宙观,描绘了一幅关于太阳系的科学图景,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这一学说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运动。
         
日心说提出后的几十年里,经过意大利学者布鲁诺(15481600)和伽利略等人的传播,在知识界和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引起了教会的严重不安,他们利用宗教法规迫害新学说的传播者。布鲁诺(G.Bruno1548-1600)惨遭火刑,伽利略(G.Galieo1737-1798)也被终身监禁。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Kepler15711630)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于1609年和1619年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轨道定律: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面积定律:单位时间内行星中心同太阳中心的连线(向径)扫过的面积相等;周期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的平方和它至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T2=K.R3。开普勒的发现使哥白尼日心说更趋完善,他突破了圆形轨道的传统观念,使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等现象得到了自然而合理的解释


   (2) 哈维血液循环理论

  近代科学革命的另一重要标志是英国生理学家哈维(W.Harvey15781657)1616年公布的血液循环理论。
        
近代科学革命时期,对人体血液运动的研究始终是医学、生理学领域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古罗马盖仑(Galen129-199)的“三灵气说”和托勒密地心说一样,也是在中世纪被教会教条化了的学说,至此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挑战。比利时的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1543年出版《人体的构造》一书,以解剖为根据,纠正了盖仑关于左右心室相通的说法,并否定了上帝用男人肋骨创造出女人的宗教教义。维萨里因此获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持(15111553)发现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过程的       维萨里

 血液心肺循环(又叫小循环),他批判盖仑的“三灵气说”,主张人体中只有一种来自空气的灵气(即后来发现的氧气)。塞尔维特(M.Serveto1511-1553)把盖仑所说两相独立的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统一起来,为发现全身的血液循环铺平了道路。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哈维进一步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其要点是:(1)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非任何灵气;(2)血液在全身沿着一闭合路线作循环运动,路线是从右心室输出的静脉血经过肺部变为动脉血,然后通过左心房进入左心室;从左心室搏出的动脉血沿动脉到达全身,然后再沿静脉回到心脏;(3)哈维预言,在动脉和静脉的末端必定存在一种微小通道将二者联结起来。几十年后人们发现了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预言。

 如哥白尼日心说彻底否定了天文学中的传统观念一样,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给了生理学中的传统观念──盖仑的三灵气说以致命的打击。从此,生理学发展成为科学。哈维因为这一成就而被誉为"生理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