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药学
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居各门科技著作之首,现存约8000多种仅文献丰富、分科齐全,而且医理独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时成书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最重要的医学著作。该书总结了先秦医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脏腑和经络学说,成为影响我国古代医学的传统特色。东汉张仲景(约150~219)的《伤寒杂病论》把《内经》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具体、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了"辨证施治"的临床医学理论基础。汉代时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有365种药物。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继续进行药物学研究,形成"本草学"。明代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方剂11000个,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矿物、天文等多种学科,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名著之一。
针炙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战国时的名医扁鹊(约公元前401~前310)就以精通针炙而著称于世。晋代皇甫谧(215~282)著《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炙著作。中国针炙17世纪时传到欧洲,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至今不衰。外科学方面中国古代也有不少独创,如汉末华陀(?~208)曾以"麻佛散"作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这在当时是很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