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一、【观察与分析】

1、认真观察视频,用思维导图总结膝关节结构组成,分析膝关节损伤“三联损伤“。

(视频引自人卫社教学助手共享资源,特此感谢)
      

2、认真观察下面视频,辨识半月板、关节软骨、交叉韧带等结构。


二、拓展阅读:

股骨近端骨折

髋关节为一典型的球窝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其结构与人体直立时的负重及行走相适应,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和肌肉保护,远较肩关节稳固,脱位机会少。髋臼上部骨质坚固,为有力的支持部,但其中心的髋臼窝底部骨质较薄,如暴力作用于股骨大转子外侧,使股骨头撞击髋臼,有可能引起髋臼骨折,从而导致髋关节的中心脱位。在行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时,注意不要切除髋臼唇和髋臼横韧带,以免影响关节的稳固性。股骨上端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和股骨大、小转子等。大转子位于上外侧,呈长方形,是臀中、小肌的附着处,大转子尖正对髋关节的中心。在临床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可通过测量大转子尖端水平线是否通过股骨头中点,来判断假体的长短是否合适。大转子内侧有一凹陷称转子窝,施行股骨髓内针固定术时,可从该处打入髓内针。小转子比大转子低,位于后内侧,是髂腰肌的附着处。小转子近端股骨颈骨皮质特别增厚形成股骨距,是股骨颈最坚固的部位,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切断股骨颈时应保留1~37.5px的股骨距。

正常体位的髋关节及周围标志性骨点总保持着一定的角度和对比关系,常见有如下几个:

1.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体长轴之间向内的夹角称颈干角(图1)。颈干角可以增加下肢的活动范围,并有利于躯干的力量下传至股骨干。此角在幼童约为160°,成人为127°,范围为110°~140°。颈干角>140°为髋外翻,股骨颈较正常长,大转子位置较正常低;颈干角<110°为髋内翻,股骨颈较正常短,大转子位置较正常高。

2.前倾角:是由股骨头长轴与股骨髁的横轴投影形成(图2)。此角在成人均为12°,但可有较大变异。超过12°前倾引起股骨头的部分不被覆盖,造成步行时腿呈内旋朝向以保持股骨头在髋臼窝内,而小于12°(后倾)则使下肢在步行时呈外旋朝向。前倾和后倾在儿童相当常见,但通常为过度生长。

3.Nelaton线:侧卧、髋关节屈曲90°~120°时,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Nelaton线。正常时,该线恰好通过股骨大转子尖。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尖可向此线上方移位(图3)。

4.Kaplan点:仰卧,两下肢并拢伸直,两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面时,由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髂前上棘作延长线。正常时两侧延长线相交于脐或脐以上,相交点称Kaplan点。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健侧(图4)。

     

          

以上参数出现异常,除了先天发育以外,常见就是外力所致的股骨或髋臼骨折和脱位。

    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人股骨骨折常见于股骨颈骨折。因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使股骨颈更加脆弱,有时很小的创伤都可能导致股骨近端的骨折。

股骨颈骨折按部位可分为:①头下型:老年多见。整个股骨颈位于骨折远端,股骨头可在髋臼和关节囊内自由转动。由于血运影响严重,骨折难以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高。②头颈型:为股骨颈斜行骨折。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仅次于头下型。承受剪应力大,非常不稳定。难以复位,复位后稳定性也差。③经颈(颈中):骨折面均通过股骨颈,较少见,特别是老年人。④基底型:位于股骨颈基底处。易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混淆。骨折端血运良好,容易愈合,复位后易保持稳定。前3型骨折为囊内骨折,基底型骨折为囊外骨折。由于股骨颈骨折多系扭转暴力所致,真正的头下型和经颈型很少见,而多数头下型骨折带有一块大小不等的股骨颈骨折块,使骨折线呈斜行。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以上部位的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损伤。老年人跌倒时大转子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转子间部或者间接外力构成对该部内收和向前成角的铰链力而致骨折。该部位血运较丰富,骨折后很少发生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表现相似,局部疼痛、肿胀,患肢功能受限。两者的不同点在于:①由于转子间骨折是关节囊外骨折,没有关节囊的制约,出现的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比股骨颈骨折明显,外旋可达90°。②由于转子间骨折渗血多源于骨松质,局部血肿相对严重,可有较广泛的皮下淤血。若为老年患者,往往年龄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更高,多在70岁以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多为首选。

股骨颈骨折后的特征性症状体征就是伤腿的外旋和缩短。外旋是由于股骨头、体分离后下肢的轴线改变所致。下肢缩短则是连接股骨和髋骨的肌肉痉挛,并将骨折远端向近端牵拉的结果。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临床上有时虽尽了最大努力,仍未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为功能复位

股骨骨折除了难复位外,还常见难愈合甚至坏死,与股骨近端血运特点有关。

股骨近端的血管主要发自旋股内、外侧动脉。这些动脉的分支走行于髋关节纤维囊的韧带之中,经股骨颈外侧穿髋关节囊至股骨颈,供应股骨颈和股骨头的部分血液。股骨滋养动脉自骨髓腔上行,于股骨颈处与其他动脉吻合供应股骨颈和股骨头。闭孔动脉出闭膜管后,发出髋臼支经髋臼横韧带深面进入髋臼,再分为两支,一支分布于髋臼窝的软组织,另一支经股骨头韧带分布于股骨头,即股骨头韧带动脉。股骨颈骨折时该韧带可能断裂。股骨头韧带内的动脉可因发育不全而缺如,即使存在,其血液也仅供股骨头凹周围的有限区域,故股骨头的血供比股骨颈为少。另外,沿股骨颈行走的动脉非常脆弱,局部的水肿或股骨颈骨折均会损伤上述血管,有时血管的扭曲成角也会使血管口径变小或梗阻,从而使骨折不易愈合及继发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在切开关节囊施行髋关节手术时,应注意保护关节囊在股骨颈上的附着部,不宜剥离过多,以免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另外,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动脉硬化,股骨头韧带动脉在老年人中常不开放。有时股骨颈骨折也可有其他动脉的断裂。一般情况下,骨折越靠近近端,其血供越容易被破坏。血供不足可导致骨折的不愈合及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

 

【问题】

老年人常发生意外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体分离后下肢的轴线发生改变,加上连接股骨和髋骨的肌肉痉挛和异常牵拉,使髋关节出现异常体位。根据骨折的位置远近,又可以分为关节囊内和囊外骨折,而分布到股骨近端动脉的分支走行于髋关节纤维囊和韧带之中,经股骨颈外侧穿髋关节囊至股骨颈,供应股骨颈和股骨头的血液,达到股骨头血供会更少。另外,沿股骨颈行走的动脉非常脆弱,局部的水肿或股骨颈骨折均会损伤上述血管,有时血管的扭曲成角也会使血管口径变小或梗阻,从而使骨折不易愈合及继发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因此在近端囊内骨折更要注意保护关节囊和韧带,尽可能减少血管的损伤。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内固定,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减少畸形或失能。(注: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临床上有时虽尽了最大努力,仍未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为功能复位。)

请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肌肉起止点和作用,分析说明股骨颈骨折可能出现的髋关节异常体位。(5 分)

2)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5 分)

 3)髋关节周围的动脉来源及分布特点。

4)髋关节周围都有哪些韧带?

5)囊内骨折还是囊外骨折预后更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