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了科学技术本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性阐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数量上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中第一位因素。从质和量的观点看,这种量的变化达到个新的数量界限,又越过一个新的质的临界点,意味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就其内涵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要素数量对增长的贡献,已日益成为含量居第一位的增长因素。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20世纪初,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为5%-10%,到20世纪50-70年代,科技进步所占比例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有些高达60-70%,在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美国到60年代科技投资与经济效益之比已为1:23,80年代,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为80%。
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2)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导致科技越来越超前于生产而发展,起到第一位的先导作用。
科学技术超前于生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已从20世纪以前的生产—→技术—→科学的作用机制中完全逆转过来。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全新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模式。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表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1]
(3)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促进生产力变革的其他社会力量相比,已愈来愈成为第一位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社会制度变革了,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了经济基础,这就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如某些重大科技进步,往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93,第84页
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正如恩略斯指出的:“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特别是在欧洲,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绝大多数人则一无所有,起初是资产阶级获得了社会和政治的统治,而后来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阶级斗争,这一阶级斗争,只能以资产阶级的崩溃和一切阶级对立的消灭而告终。”[1]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力应用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的社会后果,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作为现代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和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在劳动者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占第一位的人力资源。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接近尾声,下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的全新时代。知识经浊所引发的经济革命,实现了物质生产能力开发手段的进步,将是重塑全球经济的决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力要素,带动社会生产中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良好科技素养的人才将日益成为生产力中占第一位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