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一)人造卫星组成及功用

由星体、电源系统、通信系统和各种仪器设备系统组成。星体是卫星的主体,外壳一般用轻金属材料制成,内部安装各种仪器设备。电源系统为这些仪器设备提供能源,保证仪器正常工作。20世纪末采用三种电源;太阳能电池、化学能电池和原子能电池。通信系统一般包括无线电通信、遥测、遥控和跟踪信号系统等,用于确保卫星与地面的通信联系以及遥测数据、控制指令和资料情报的传输。仪器

设备系统可根据卫星的不同用途和要求选用。如通信和广播卫星上装有天线设备,地球资源卫星上装有红外线摄像机等。

卫星的外形有球形、球形多面体、圆锥形、圆柱形和多面柱体,有的仅仅张着几块大平板或伸着几根细长杆。这主要取决于对卫星姿态的要求,卫星所带仪器的大小形状、对太阳能的利用情况和运载火箭的容积大小等。

近年来出现在一颗卫星上兼有通信、电视广播、气象观测等多功能的多用途卫星,这种卫星使用一套能源、姿控、遥控等基本设备装置,完成多种使命。不仅可提高载荷利用率,对于同步轨道来说,一星多用还能缓和轨道"拥挤"现象。人造地球卫星由运载火箭发射入轨。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飞行轨迹叫发射轨道。发射轨道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弯段和入轨段。垂直起飞段和程序转弯段都大同小异,但入轨段根据轨道高度的不同有直接入轨、滑行入轨和过渡转移入轨之分。

低轨道卫星一般直接入轨,即火箭连续工作,当最后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时,卫星就可进入预定轨道。中、高轨道卫星常常滑行入轨。其发射轨道由火箭发动机工作时的主动段、发动机关机后靠惯例飞什的滑行段和发动机两次工作时的加速段组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常常采用过渡转移轨道入轨。它同火箭的级数不同而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