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壳构造理论
(1) 大陆漂移学说
对这理论贡献最大是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er,1880-1930)。在《海陆的起源》这本书中他认为大陆本来相连,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均匀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使地壳在软流层上漂流离开而形成现在的几大洲。促使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自赤道向两极的赤道力;二是太阳和月亮的吸引而来的自西向东的推动力。但由于20世纪上半叶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大陆漂移,也无法解释使大陆漂移究竟是什么力,因此受到“大陆固定论”者的攻击。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他于1929年、1930 年先后两次去格陵兰考察探险,后来由于疲劳过度,心力衰竭,不幸于1930年11月1日遇难,为科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海底扩张学说
1961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赫斯(H.H.Hess,1906-1969)等人提出了。该理论认为,海底以大洋脊为中轴,不断地向两侧扩张。当扩张到海沟时,又重新下沉,钻入地幔之中,被海底吸收。海底扩张说就像传递带一样运转,海底不断更新,大陆同海底一起在地幔对流体上漂移。海底扩张说进一步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很好地解决了漂移的机制问题。该理论提出不久就得到一系列有力的证据的支持。
(3)板块构造学说
在陆漂移、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假说的基础上,综合海洋地质学和大陆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又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在1968-1969年,由美国的摩根(W.J.Morgan)、法国的勒比雄(X.Le Pichon)、英国的麦肯齐(D.P.Mckenzie)等人提出。该学说把地球岩石圈分为欧洲、 板块示意图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美洲和太平洋六大板块,他们认为板块是位于软流层上的刚性块体,板块在大洋中脊处增生,在海沟处消减;板块的边界处是构造活动最活跃之处,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全球构造的基本原因。该学说提出后,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引起了地球观念的大变革,为探索地质运动规律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它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地幔对流的证据问题、大陆板块内部的地学特点等还不能给予很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