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子的量子性发现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频率为
这个公式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然而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它只能用于氢原子,对于带两个电子的普通的氦原子却困难重重。
(4)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V.deBroglie,1892-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他提出了物质波理论,预言电子波的衍射,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逊发现了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和电子照射晶体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预言,他们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